败血症传染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瞭望东方周刊封面文章聚焦黄埔
TUhjnbcbe - 2024/10/21 16:26:00

30页篇幅

8大专题

阅读量近千万

牛牪犇的大黄埔

真·火炎焱出圈了

昨日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刊发

《黄埔万亿制造方略》封面文章

专访周亚伟书记《“万亿制造”是万亿级制造》

用近3万字篇幅

报道“南方有大港”、

“万亿制造”施工图、

黄埔为何“靠埔”等8大专题

深度聚焦

在黄埔

看见“中国制造”未来

黄埔:万亿制造方略

(封面专题)

黄埔,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

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隋唐起,越千年繁盛不衰。世界从这里进入中国,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

清代后期,广州“一口通商”,黄埔古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

黄埔,更与近代中国息息相关。

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南方大港”,港址选定黄埔,但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始终壮志未酬。

新中国成立后的年10月,黄埔港复港扩建。年,广州开发区选址于黄埔。黄埔再次成为改革开放“桥头堡”,走向新一轮腾飞。

千年以来,黄埔港是中国唯一没有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见证过中国的光辉岁月,也蒙受过苦难屈辱,但不管如何,拥抱世界、开拓进取的“黄埔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的黄埔港,已是实至名归的“南方大港”,正向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迈进。黄埔区也蝶变为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的耀眼先进制造业高地,制造业产业规模已达千亿量级,科技创新能力位居中国经济开发区之首。

年伊始,黄埔宣示了冲刺“万亿制造”的方略——到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成为“中国工业最强区”。

往事越千年,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大格局之下,走向“万亿”的黄埔,未来不可限量。

下为《瞭望东方周刊》聚焦黄埔的

8篇专题报道

》》》“万亿制造”是“万亿级制造”

——专访广州市委常委、

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

“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制造,

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

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谈起“黄埔制造”,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有一大堆好东西,都是前沿的,你们都应该去看看”。

在他心目中,黄埔不止于广州市的一个区,更是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综保区”,承担着国家使命,“要在全国走前列、当标兵、作表率”。

年伊始,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的黄埔区进一步制定了奔向“万亿制造”的目标:到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成为“中国工业最强区”。

对此,周亚伟首先强调,“万亿制造”不是“一万亿制造”,而是“万亿级制造”,“未来可能是3万亿、5万亿”。

更重要的是,“万亿制造”不是孤立的制造业增长,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制造,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它也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依靠整个‘黄埔铁军’队伍干出来的。”周亚伟说。

黄埔制造:规模化、科技化、数智化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超八千亿的制造业强区,“黄埔制造”这张名片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周亚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先进制造业主阵地、科技创新主引擎,我们坚持实体立区、制造为本不动摇,将“黄埔制造”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黄埔制造”这张名片最大的亮点在于“三化”:产业规模化、科技化、数智化。

首先是规模化,构建若干个千亿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黄埔构建了“3+3+5”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电子、能源等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80%,支柱效应明显;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NEM(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突显,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值超全市50%。

二是科技化,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区科技创新指标蝉联全国经开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38%,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孵化器集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三分之二,引进了袁隆平、钟南山、施一公等战略性科学家91名,集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人。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拥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产品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两高四新”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家,总量居全国经开区首位。全区上市企业累计63家,其中5家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占广州全市的71%。

三是数智化,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我们布局了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科学城)、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知识城)、生物安全智慧岛(生物岛)等“新基建四大区域”,为企业数字化赋能打牢基础。

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5G第一示范区,集聚了5G核心器件、5G网络设备、5G终端设备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龙头及相关企业90多家,产值突破亿元。集聚统信、麒麟、飞腾信息、龙芯中科等50多家信创企业,形成“芯片+软件+云生态”的安全可控信创产业集群。

黄埔经验:营商、建群、攻关、蓄能

《瞭望东方周刊》:从年2万元经费起步的广州开发区,走到今天成为工业总产值超过八千亿元的制造业大区,黄埔是否总结过自己成功的“密码”?

周亚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广州开发区的成功没有捷径,也没有“诀窍”。37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演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开发区传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是“营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

建区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企业”的服务理念,设立广东省首个行政审批局,率先成立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中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局和全国唯一单设区级知识产权局,被定为首个“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经开区第一,并荣膺“中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最佳示范区”和“中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被企业和人才点赞为“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二是“建群”——形成“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第一个“1”是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领域广州实验室,第二个“1”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是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是与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强院大所合作的高水平研究院。

这些重大平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带动我区制造业在相关领域领先全国。比如,广纳院的5G滤波器实现我国对射频滤波器芯片的自主可控,将国产化率由5%提升至15%以上。

三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关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承担上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比如,禾信仪器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生产线,明珞汽车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洁特生物自主研发的3D细胞培养支架在“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方面打破了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方邦电子成为国内首家研发出电磁屏蔽膜的企业,百奥泰研制的“格乐立”成为国内获批的首个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四是“蓄能”——引进重磅科技产业项目。

我们坚持以项目为王,首创以人才为核心的招商4.0新模式,荣获“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引进了一批以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

比如,谢晓亮院士领衔的ECC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了国内精准医疗产业快速发展。郝跃院士领衔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推动我区打造集成电路第三极。赵宇亮院士领衔的“中国纳米谷”,助力我区形成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和辐射效应圈。

从“制造大区”走向“制造强区”

《瞭望东方周刊》:“十四五”期间,黄埔的目标是从千亿制造走向万亿制造——在此过程中,从“制造大区”走向“制造强区”是否也是黄埔另一个发力的目标?

周亚伟: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展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我们既心潮澎湃、信心满满,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我们将坚持以万亿制造为目标,以八大“顶梁柱”产业为核心,创建黄埔“双链制”(即产业链长制、产业链主制),实行“双链”互动、“双链”驱动,大力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将黄埔打造成为世界新型显示之都、中国智能汽车之城、中国新材料CID、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世界生物安全之谷、中国高端装备示范区、全国美妆大健康重镇,推动由“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走向万亿制造的过程中,黄埔是否有对标的国内和国际制造业高地?

周亚伟: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坚持在国内国际两个坐标系中对标先进。

在国内,我们主要对标深圳市龙岗区、南山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工业强区,在国外我们对标美国芝加哥、德国鲁尔区、日本京滨等世界工业强区,深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上还存在短板。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我区将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手段,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进程。

黄埔将大力提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能级,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先导示范区。鼓励更多企业“上云上数”,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建设一批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智慧车间。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产业链扩展柔性链,打造“网”“云”“台”“端”“安全”一体化发展模式。

同时加快金融、物流、零售、旅游等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发展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另一方面,以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为重点,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先机、赢得主动的重要抓手。

我们瞄准未来发展趋势,抢先谋划,创建产业链长制、产业链主制的黄埔“双链制”,以承接全球高端制造集群落户为重点进行“强链”,以稳外资为重点开展“稳链”,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进行“补链”,强化供应链耦合互嵌,助力向产业链条高端攀升。

年“单项冠军”数量翻番

《瞭望东方周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州科学城时曾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广州开发区也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黄埔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如何进一步“擦亮”这个特色?

周亚伟:“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就是抓好三件事:

一是“育苗”。我们将系统优化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分行业、分类型构建优质企业库,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和点对点精准服务,推动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向“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二是“培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行业,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中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做大做强,鼓励现有产业链领军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全球行业标准制定。

大力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重点培育高新产业园内的中小微企业,加大对“两高四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到年,力争实现单项冠军和“小巨人”数量翻番。

三是“融通”。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力争到年,新增1家产值亿级企业,2家亿级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80家。

成为大湾区“制造明珠”

《瞭望东方周刊》:“十四五”将是制造业进一步走向“知识密集”和“绿色”的时代,黄埔在这些方面是否做了前瞻性的布局?

周亚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

黄埔区始终将自身置于全球产业链中考察,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定位,紧跟国家发展大势,提出要全面强化创新要素集聚,奋力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区;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奋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标杆区;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奋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

一方面,围绕“知识经济”做深文章。聚焦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全球知识产权高地,不断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深化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黄埔标准”,引导知识产权国际要素向知识城聚集等,促进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另一方面,紧扣“绿色经济”找准路径。以减量化、低碳化、高值化为导向,大力打造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主导的“3+4”绿色主导产业体系,将我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区、绿色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智造中心。

《瞭望东方周刊》:黄埔区战略位置优越,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十四五”期间,黄埔将如何“用好”这个地缘优势,成为整个大湾区的“制造明珠”?

周亚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埔区处于“湾顶明珠”方位,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出入口。

“十四五”期间,黄埔将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先天优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最富投资效益地区。

具体来说,我们将充分发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的极点带动作用,深化与南沙的战略协同、战略合作,携手共建世界级科技创新轴,铸就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中之核。

我们还在大力建设“穗港智造合作区”。今年2月,广东省印发了《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首要的发展定位是“穗港智能制造合作新空间”,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这将更好发挥香港科技优势和黄埔制造业优势,强化与香港产业链接和规则衔接,加速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明珠”。

我们也在加快打造便利连接港澳的基础设施。穗港澳出入境大楼、游艇自由行码头、直升机客运站等重点项目正在提速建设,争取开通往返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尖沙咀、澳门国际机场等水上客运航线。

届时,从黄埔经由水上航线可1小时20分钟到达香港机场,1小时50分钟到达香港尖沙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同时,黄埔的穗港澳直升机客运站可构建大湾区30分钟高端商贸圈。

》》》南方有大港

孙中山先生

在黄埔建设现代“南方大港”的遗愿

最终在百年后成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黄埔港位于广州市东南侧,虽为河口港,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是三江汇流之地,通达江海,连接港澳,一向有“祖国南大门”之称。

自古以来,黄埔港即为广州的外港,从隋唐年间至今代代繁盛,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更是清代后期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名至实归的古代“南方大港”。

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制定了《建国方略》,其中提出,要在黄埔建设一座现代“南方大港”。但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大规模基础建设无从谈起,“南方大港梦”始终未能实现。

世易时移。如今的黄埔港,内与沿海及长江多个港口通航,外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实现运输业务往来,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综合性主枢纽港之一。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建设现代“南方大港”的遗愿,最终在百年后成真。

“洋舶往返年”

公元8世纪中叶起,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一条从广州起航出发,远达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沿岸的远洋航线基本成型。唐代贞元年间,著名地理学家贾耽就曾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当时知名的“广州通海夷道”。

到了北宋,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加上当时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对发达,时称“扶胥港”的黄埔古港往来贸易的国家多达多个,元代达到了个,对外航线有几十条之多。

明朝后期,黄埔港进一步开辟出了中—菲—拉航线——经由中国广东、福建,通过菲律宾,可以远达拉丁美洲。

18世纪上半叶,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乾隆二十二年(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江、浙、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

“一口通商”时代,凡载洋货之外国商船入口,必须下锚于黄埔,黄埔古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个局面持续了83年,直至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据《黄埔港史》记载,从年到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计有艘。

彼时的广州,既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口,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通商口岸,一座中西文化荟萃的国际大都会。与此同时,直到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陶瓷、丝绸、茶叶等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这其中,大部分中国外销商品都是在黄埔古港装船运往世界各地的——可以说,黄埔港和它背后的广州,是18-19世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英国人威廉·希克曾在年感叹道:“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景象了。”

“洋舶往返年”的黄埔古港,更见证了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年,经过8年的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为打破英国的海外贸易封锁,新生的美国政府决定向广州派出贸易商船“中国皇后号”,开启对华贸易,中美之间第一条海上航线正式通航。

“南方大港”梦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逐渐东移上海,加上同处南中国、拥有先进技术设备的自由港香港崛起,设备简陋、航道淤浅的自然港口黄埔古港日趋衰落。

进入20世纪后,一位历史伟人把目光重新落在这里。

辛亥革命后,为实现“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的理想,孙中山在-年期间制订了《建国方略》,其中的“实业计划”提出,要在黄埔建设一个“南方大港”,并由此复兴广州。

孙中山写道:“第三计划主要之点,为建设一南方大港”,“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车卖炮台及沙面水路”。

在他心目中,“南方大港”应选址黄埔深水湾地区,码头则建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水域,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由黄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内的新广州市。如此一来,“广州必将恢复其昔时之重要矣”。

孙中山的“南方大港”计划,更是一个“大西南发展规划”——他希望通过建设“南方大港”,发展整个大西南的水陆交通,让南中国都能由此繁荣起来。

但当时中国军阀割据、积贫积弱的现实,使现代化基建根本无法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直至年3月12日病逝,孙中山也未能实现他的“南方大港梦”。

年6月,香港和广州的工人爆发了省港大罢工,要求政府“开辟黄埔商埠,以期继承孙中山先生生前之素志”。在省港大罢工的有力推动下,政府制订了数个“黄埔开港计划”并广泛筹集资金,但最终因“四·一二”政变爆发而流产。

此后,国民党政府经营黄埔港25年有余,屡次重提黄埔港建设计划,依然磨难重重,无疾而终。年10月广州解放之时,黄埔港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港口管理机构。

△黄埔港湾绘图

作于年

时建有多个修理船只的船坞

经济冷热港先知

历史终于走进了新时代。解放后的年10月,黄埔港复港,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年9月15日,载重1.3万吨的波兰“捷尔仁斯基”号远洋货轮驶进黄埔港,这是黄埔港首次停泊万吨级巨轮。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深水码头第一个万吨级泊位在此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后的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于黄埔区东部的“金三角”,黄埔重新成为外资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助推了黄埔港新一轮的腾飞。

年,广州筹划建立“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黄埔港与规模更大、设施更现代化的南沙港一起,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规划中错位发展、共谋大局。

如今,黄埔港按照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规划转型升级,逐步退出了煤、矿等粗放性货类,主营业务是集装箱、钢材和其他清洁货类,目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松香出口基地、最大的钢材接卸港和设备进出口主要口岸,也是广州和临港企业成本最低的物流通道。

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冷热港先知。广州港集团黄埔港务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夏世杰告诉本刊记者,新冠疫情爆发的年,由于中国疫情控制较好而国外疫情严重,从中国购买医疗物资和日用品的需求逆势爆增,黄埔港“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的业务大幅增长”。

他还观察到,年光是从黄埔港进入广东的钢材就有多万吨,从整个广州港进入的则有数千万吨,这体现了疫情之年广东省的基础建设和整个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夏世杰还指出,在广州港口重心逐渐南移南沙港之时,历经千年的黄埔港仍然“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这首先是因为黄埔港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客户的熟悉和信任程度更高,加上位置更靠近市中心,方便快捷,运输成本更低。

此外,黄埔港还拥有一个灵活实用的货运转运体系。比如“穿梭巴士”,就是使用中小型驳船,通过广东发达的水系,“如同行走在毛细血管中一般”,将香港、深圳、广州等大型港口运来的集装箱迅捷地运往珠三角各地。

黄埔港港区内另设有铁路专用线,与京广、广深铁路相联,“水铁联运”业务可通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疫情之下,由于航运和空运舱位紧张,“水铁联运”同样业务量逆势猛增,一箱难求。

“南方大港”当之无愧

广州开发区黄埔临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邓益民告诉本刊记者,如今的黄埔港是当之无愧的“南方大港”——“说它大,不是面积大,也不是吞吐量大,而是历史长、内涵大、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黄埔港“历史长”,是一座在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千年古港、良港,不仅有历史的长度,更有历史的厚重。

“内涵大”,则是指在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蓝图上,黄埔港的内涵将“扩容”——逐渐向中高端航运转型,还要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

本刊记者看到,黄埔港北侧,曾经的老港作业区配套物资仓,已经被改造成了米、52层高的地标建筑“广州国际港航中心”(一期),不远处的港航中心二期9.9万方办公综合体也已竣工招商。

未来,一批地标级高档写字楼和企业总部,特别是航运服务重点企业,将在这里聚集。黄埔港在下一步的转型升级中,将走好“港城融合”之路:航运新兴业态入驻,城市更新加速,成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和新兴的“广州第二CBD”。

“未来发展潜力大”,则是指随着年初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方案出台,鱼珠片区将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岸线港区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提速。

邓益民说,区块链、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鱼珠片区的大发展,将给这个南方大港“插上大腾飞的翅膀”。

黄埔临港经济区编制的临港“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还对鱼珠片区提出了“一核三带多点”的构想——打造以黄埔国际邮轮城为核心,以港航中心片区、外运大厦片区为两翼的“航运数字港”,为黄埔区的“万亿制造”方略做好数字化服务。

这其中,航运数字港核心——黄埔国际邮轮城项目正加快推进中。它位于黄埔老港码头岸线西一公里范围内,将建设一个地标性航站楼、一个8万吨邮轮泊位和一个3万吨客运泊位及配套设施,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新枢纽和广州对外交流新门户。

目前,黄埔港片区已集聚现代航运企业余家,航运产业链条更趋完善。年7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年出台鼓励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航运10条”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出“航运10条”2.0版,对区内邮轮游艇游船企业开展航线营运和水上休闲旅游服务的企业和机构最高奖励0万元,力促“高端港口经济”。

未来5年,千年古港黄埔,将经历一场更高层次的“升级”——从有形港到无形港,从工业港到文化港,从传统港到智能港。

与此同时,它将与黄埔区和广州市更深的融为一体:城因港兴,港因城旺,相得益彰。在珠江东岸黄金十公里岸线上,一个全新的黄埔大港正蓄势腾飞。

(参考资料:曾旅湘《从黄埔古港看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罗伟忠《曲折的道路辉煌的历程》)

》》》“千亿制造”炼成记

广州开发区

对自身30多年发展经验曾以三句话总结:

“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长、因创新而强”。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

特约撰稿吴梓溢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年春节后,中央召开了14个沿海城市的座谈会,提出要参照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经验,继续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划定一个有明确地理界限的区域,按照经济特区的政策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年4月,广州市委开始筹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曾担任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的朱秉衡回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黄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这里有个黄埔港,便于对外交通运输;第二,这里与广州市有适当距离;第三,人烟比较稀少,人口迁移任务相对没有那么重。

于是,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圈定的9.6平方公里初始区域上,广州开发区正式起步。

37年后,几经建设、探索、扩容、升级,广州开发区崛起为广州东部和粤港澳大湾区“湾顶”一块耀眼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制造业产业规模迈向了千亿量级。

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拥有汽车、电子、能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中的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第一梯队。

这里还集聚了个世界强企业项目,拥有千亿级企业1家,亿级企业2家,上市企业累计63家,以世界强为引领的大外资集群和以新智造为特色的民营经济鼎足共舞。

在年商务部发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广州开发区位列全国第二,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前三,科技创新实力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黄埔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千亿规模、科技“含金量”极高的“国际名片”。

开放而长,创新而强

年8月,广州开发区对自身30多年发展经验曾以三句话总结:“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长、因创新而强”。

广州开发区在“因改革而生”之后,在制造业上取得跃升式发展,首先是“因开放而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扩容,打开空间。

在-年的起步阶段,黄埔首先引入了宝洁、箭牌等一批技术档次高、投资规模大的龙头性外商投资项目,积累资本、人才和经验。并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土地有偿出让制度,第一个在世界强跨国公司成立党委,创造了多个领域的全国第一。

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改革开放进入新一轮高潮。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开拓发展空间,从最初的西区开始,扩容到了东区、永和经济区,并且成功设立了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

从年到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合署办公,实行全国独一无二的“四区合一”型管理体制,统称广州开发区,全区规划面积由9.6平方公里扩大到78.92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开始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广州开发区基础上,整合周边农村地区,设立萝岗区。

年,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广州开发区全力打造“两城一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三大战略性发展平台。

年,新黄埔区正式挂牌,整合原黄埔和萝岗两区优势资源,与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广州新的东部中心版图。

年,广州开发区财税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开发区之首。

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湾区+”战略,全面推动“四区四中心”联动发展,构建“4+2”发展格局(“4”为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生物岛;“2”为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

如果说广州开发区西区和广州科学城分别代表了开发区的1.0版本和2.0版本,中新广州知识城则是它的3.0版本。不断扩容的同时,黄埔的制造业也在“因创新而强”——经过劳动密集的初创时期、技术和资本密集的提升阶段,向着高度知识密集、科技创新驱动的全新层级全力飞奔。

“3+3+5”制造业体系

黄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澍告诉本刊记者,“十三五”期间的“黄埔制造”体现出鲜明特点。首先是体量大效益高,一区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已逼近万亿,财税总收入过千亿,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前三甲。

更重要的是,黄埔制造业产业规模化程度高,构建起了一个“3+3+5”的制造业体系。

第一个“3”指汽车、电子、能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拥有广汽本田、本田中国等龙头整车厂和涵盖汽车生产全链条的完整产业链。电子产业拥有LG、捷普、视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上下游高技术配套企业集群发展。能源产业则拥有广石化、南方电网等龙头企业,产业涵盖能源生产供应、装备制造和服务三大领域。

第二个“3”指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化工产业拥有宝洁、安利等著名跨国企业,且不断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型。食品饮料产业拥有合生元、美赞臣、箭牌等知名企业,常年位居全区税收高效益产业前列。电气机械产业拥有南洋电缆、智光电气等头部企业,在加工装备、测控装置、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领域优势突出。

“5”则是IAB、NEM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IAB、NEM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新材料”的英文缩写。在多份政府工作报告中,IAB、NEM都被视为创新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推动一个国家成为创新强国的核心动力。

黄埔的战略新兴产业目前占广州全市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50%,且“头部”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布局全面。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四成产值过亿,拥有粤芯半导体、乐金显示等龙头项目。生物医药产业更是位于全国第一梯队,拥有百济神州、金域医学、达安基因等行业“头部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30多家。新能源产业获批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拥有南方电网、协鑫等龙头企业和一整条产业链。新材料产业拥有金发科技等领军企业,在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集聚度较高,节能环保等新材料领域发展迅速,纳米技术也已重点布局。

“新兴产业的全面、前瞻性布局,也是黄埔制造业的一大特点。”王澍说。

科技创新驱动高端制造

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将“黄埔制造”的亮点总结为“三化”:产业规模化、科技化、数智化。

“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制造,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周亚伟说。

黄埔区科学技术局局长陈伟权表示,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名,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广州市的72.6%。从科创能力重要指标“研发投入”来看,黄埔区的研发投入经费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38%,是广州市第一个研发投入超过4%的地区。

“科技创新”理念在黄埔之深入人心,甚至可以从地名和企业名称上看出。

本刊记者在该区采访时,几乎每天都行经“科学大道”“创新大道”“开创大道”“开发大道”,区内的一座公园,也被命名为“创业公园”。

总部位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中国领先的L4级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之所以选择以“文远”命名,是缘于一位中国科技创新先行者——祖冲之。

祖冲之,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发明了可以指示方向的“指南车”。文远知行取名“文远”,就是以做“现代的祖冲之”、“为中国缔造无人驾驶”为目标。

文远知行首席运营官张力告诉本刊记者,公司创始团队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全球多名员工中有“海归”博士30多位,“海归”硕士80多位,算法工程师占比达70%以上,技术底蕴深厚。

年11月,文远知行推出中国首个全对外开放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运营服务,覆盖广州开发区.65平方公里的城市开放道路。

文远知行也是全球首家同时拥有中美两地无人驾驶测试许可的初创公司。年7月获得中国全无人驾驶测试许可,在广州路测范围内进行开放道路的全无人驾驶测试;年4月,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机动车管理局颁发的全无人测试牌照,在加州圣何塞市进行无人驾驶测试。

“自动驾驶领域目前最领先是美国和中国,但中国与美国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美国顶尖企业实力雄厚,人才更多。但中国的长处在于应用场景,广州的道路远比硅谷复杂,文远知行无人车队在广州的路测效率是硅谷的30倍。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快,我们很快会有机会赶超美国。”张力说。

立志“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的禾信质谱,则是17年来默默扎根黄埔,从事现代科研最重要基础工具之一——质谱仪的研发生产。

质谱仪用于观测“看不见的世界”,国民经济发展中环境、药物、食品和国家安全等60%以上的领域,都涉及使用质谱仪进行监测检测,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精尖科学技术的水平。质谱仪有年的研究和使用历史,但几乎完全被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垄断。在中国像禾信一样正向研发质谱仪的规模企业只有极少数,目前国内使用的质谱仪,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禾信质谱创始人周振4年留学归国后,花了近20年专注做了一件事:把质谱仪技术产业化,打破国内逐年扩大的质谱仪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全盘垄断的局面。

禾信质谱副总经理蒋米仁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禾信已拥有的质谱领域专利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知识产权超过项,拥有全球先进的空气污染在线源解析监测和精准溯源技术,拓展了微生物诊断、基因检测领域的仪器应用方法,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禾信质谱的仪器销售排名也进入质谱仪器销售全球前十,初步实现高端质谱仪器出口欧美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黄埔制造”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则是“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聚集了超过2万家民营和中小企业,其中产生了全区88%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成果和新产品。

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开发区核心园区广州科学城时,与12家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随后,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支持中小企业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突破。

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情势十万火急。总部设在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金域医学集团挺身而出,发挥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病毒检测能力和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的双重优势,相继在全国30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承接核酸检测任务,并随广东医疗队支援湖北荆州。

截至年3月底,金域医学累计检测超过6万人份,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单体机构检测量,中小企业真的“办成了大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评价说:“金域医学是这次抗疫中最早请战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之一,也是在全国参与核酸检测地区最多、检测量最大的实验室之一,为疫情的有效防控作了很大的贡献”。

金域医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正是年10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中小企业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本刊记者,金域医学之所以能在危急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专业报国”的“健康哨兵”,离不开深耕多年的“顶天立地”服务网络。

“顶天”,是指技术能力追求行业最顶尖。金域医学迄今可以提供多达项检测,且每年新增近项,检测项目全国最多,医院的3-4倍。这些新增技术中,大部分是基于基因、质谱、流式及病理等先进学科平台的高端项目。

“立地”,则是指服务网络下沉到最基层。金域医学除在全国建立了38家中心医学实验室外,还布局了家区域实验室、2家物流网点,服务网络延伸至乡镇一级。这个网络也是金域能在疫情间快速响应政府全员大筛查的关键能力之一。

以成为“全球数字制造革命引领者”为愿景的明珞装备,也是一家不一般的黄埔中小企业。

在为汽车制造、航天航空、新能源和一般工业领域提供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方面,明珞装备办了不少“大事情”——为奔驰、宝马、丰田等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提供智能制造生产线,拥有国内国际自主知识产权项;将目前行业新建一条汽车生产线1-2年的周期压缩至4.5个月;实现数字化虚拟制造与工业物联网大数据诊断分析无缝对接应用落地的行业首创,设计出行业首条非标数字化加工线、柔性装配线、自动安装服务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5倍以上;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未来,如金域医学和明珞装备这样拥有行业顶尖科技能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黄埔还将培育更多。

黄埔区区长陈勇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将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鼓励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基地,全力打造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最强区。”

据悉,到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数量预计将达到0家,年均增长12%以上,并培育形成家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产生1-2家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民营企业。

》》》“万亿制造”施工图

“工业始终是应对大风大浪的‘顶梁柱’,

科技创新则是站稳时代风口的‘定盘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

特约撰稿吴梓溢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年3月5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了“万亿制造和科技创新大会”,来自区内多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

“十三五”结束之时,“黄埔制造”交出了一张耀眼的“千亿”答卷。“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走向“不惑”的黄埔,又要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大会上,黄埔明确宣示了下一个5年发展目标:冲刺“万亿制造”,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具体来说,一方面,规模实力站上新台阶——到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工业投资突破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家,打造“中国工业最强区”。

另一方面,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到年,建成“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突破5%。

“回首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工业始终是应对大风大浪的‘顶梁柱’,科技创新则是站稳时代风口的‘定盘星’。”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在会上强调。

产业“八柱”

黄埔这张“万亿制造”施工图有“四梁八柱”。

所谓“四梁”,即强化空间资源、创新引领、数字转型、品牌质量四大体系建设,扛起万亿制造“大梁”。

“八柱”,即重点聚焦生物科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等8大产业,建设万亿产业集群,筑牢万亿制造“顶梁柱”。

八大“顶梁柱”产业,都是以黄埔在“十三五”期间拥有良好基底的创新产业群为基础,升级提高,对标中国和世界一流水准。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计划以粤芯半导体为“链主”企业,补齐中国在集成电路上的“制造”短板,建设集“设计-制造-封测-配套”于一体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

黄埔区科技局局长陈伟权表示,黄埔要做的,是“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第三极核心区”,不是“第三名”,是要通过差异化推进大湾区半导体产业发展,“打造北京、上海之外的另一个核心增长极”。

生物科技产业,则以中国领先的本土创新药企百济神州为“链主”企业,依托GE-龙沙、诺诚健华、恒瑞医药、达安基因、金域医学等重点企业,瞄准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第三方医学检验、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力争在细分领域“形成较为突出的国际竞争优势”。

汽车制造产业,以广汽本田为“链主”企业,依托新造车势力代表小鹏、宝能和自动驾驶领先企业文远知行等重点企业,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向,打造“中国智能汽车之城”。

值得一提的还有绿色能源产业,将以南方电网为“链主”企业,发展电力能源、氢能等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重点建设现代汽车氢能、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鸿基创能质子交换膜等项目,打造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

氢能将是黄埔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的绿色能源。鸿基创能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广州大学教授、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告诉本刊记者,氢能燃料电池不但无污染,而且加氢快、适用从小轿车到大客车和重卡等各种车型,尤其是在长距离、重载领域有着明显优势,是极有发展潜力的绿色发电机。

膜电极则是氢能燃料电池的“芯片”,长期被国外几家企业掌控,中国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明显缩短。他正在带领鸿基创能技术团队,推动国产膜电极的自主化。

年,发展氢燃料电池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9月21日,国家五部委发布了“以奖代补”政策,进一步助推氢燃料电池的发展。

叶思宇说,随着疫情减缓和政策利好,今年以来公司业务开始爆发,“氢能燃料电池行业在中国应该也会有迅猛的发展”。

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丹表示:“黄埔的总体战略布局就是向先进制造业的方向转型,特别要强化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布局。再加上黄埔已有的制造业体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万亿制造’未来可期。”

“双链”驱动

黄埔“万亿制造”规划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八柱”产业均指定了一家“链主”企业和数家“重点企业”,作为领军者,串起一整个产业链。

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链长制”。黄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双链制”——由一名区领导担任产业链长、一个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主——“双链”互动、“双链”驱动,并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一名区领导“挂帅”链长,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矛盾和困难的化解、企业的帮扶、市场的需求拉动、要素的保障。一个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与此同时,建立一个产业链联盟,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推出一张产业链架构图,全程掌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最大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负担;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围绕产业链痛点堵点,出台“硬核”支持措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政策体系。

黄埔在“十三五”期间已在构建产业链条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少企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了一个词:“产业粘性”:由于黄埔的产业成规模、上集群,上下游链条齐备,企业容易被“粘”在这里,不想离开。

在走向“万亿制造”的过程中,黄埔还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粘性”——“双链制”将加快实现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本土化、创新链自主化,万亿级产业因此将拥有最强“产业集聚力”。

周亚伟告诉本刊记者,通过“双链制”,黄埔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成为世界新型显示之都、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中国智能汽车之城、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世界生物安全之谷、中国高端装备示范区、全国美妆大健康重镇,推动黄埔由“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转变。

大创新,新格局

从“千亿制造”升级到“万亿制造”的主要引擎,则在于“大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实施科技创新‘筑基’、‘开源’、‘育苗’工程,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上的重要引擎。”黄埔区区长陈勇表示。

接下来的5年,黄埔将构建一个“1+1+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链通“大院大所大学”,构筑创新生态体系。

第一个“1”是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实验室,第二个“1”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是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是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空天信息研究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强院大所合作的高水平研究院。

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黄埔还将引进一批以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比如,谢晓亮院士领衔的ECC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研发及产业化,将促进国内精准医疗产业快速发展。郝跃院士领衔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推动黄埔打造“集成电路第三极”。

大创新,更需要新格局和大空间来支撑。

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秦东凤表示,为配合“万亿制造”规划,黄埔将开启“三片协同”布局——从北到南推动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三片区”互动发展。

具体来说,以知识城为中心,打造“创新黄埔”策源地,突出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学城为中心,纵深推进“黄埔智造”,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以黄埔港为核心,全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穗港智造合作也将是“万亿制造”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不久前,《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到年,通过与香港产业合作,黄埔“穗港智造合作区”将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未来5年,随着“万亿制造”方略的落地执行,黄埔还将升级蝶变为四个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和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在年2月19日召开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决胜开局年、奋进新征程动员大会”上,陈勇再次强调,要“与最快者赛跑、与最强者比拼”,持续推进“四区四中心”建设、进一步打造“五谷丰登”(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产业发展格局。

》》》知识城打造“知识力”

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建议

知识经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个项目可命名为“知识城”。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8年9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访新加坡,向新加坡领导人提议,打造一个广东省与新加坡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双方一拍即合。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建议,跨越过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经济,知识经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个项目可命名为“知识城”。

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最终选址广州开发区,年签约奠基,历经近10年发展后,于年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年11月,中新建交30周年之际,商务部牵头在北京发布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年)》,知识城的下一步定位被确立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并将成为“知识创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和开放合作示范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徐晖告诉本刊记者,知识城从诞生起就瞄准“知识经济”,从各方面打造“知识力”,如今看来,可谓慧眼独具。

“未来黄埔走向万亿制造所需的增量,很大一部分会产生在知识城。”徐晖说。

全方位规划

构建一个“知识城”,首先需要全方位、超前规划“知识力”的支持环境。

项目确定后,新方团队来到广东实地考察,几经比较,决定选址广州市东北部的原萝岗区九龙镇。

这里位于广州行政区的几何中心,距离中心市区30公里、白云机场24公里,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山水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建设城市副中心。

选址于此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天河区、越秀区)均偏西,西部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未来必然向东面和南面“扩容”,“东进”可为布局“知识力”赢得更大空间。

知识城的另一个规划亮点,在于借鉴了国内外工业园区的经验,强调“产城融合”——把产业、居住和商业文化配套设施融合在一起,让从业者可以就地安居乐业,不必在通勤上浪费过多时间,同时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主持的知识城总体概念规划中,还特别注重“绿色”与“智慧”。

比如,城内设计了很多风雨连廊系统,无缝连通地铁站、公交车站,最大限度避免了日晒雨淋。知识城还是一座“海绵城市”,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中小降雨%自然积存、净化。这里还规划了全国首个“花瓣式”智能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为芯片等对电力供应要求较高的产业做足准备。

为吸引和留住国内外顶尖人才,知识城还特别引入优秀的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等广州市重点中学和一批国际学校都已在此落户。今年3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加坡名校华侨中学也在这里设立了首个海外分校。

医院、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也已入驻,未来还将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住房问题,也是知识城规划者的重点考量。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年)》中明确提出,将致力于“解决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困难”,重点发展小户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赁住房,并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满足人才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知识密集度

历经10年发展,知识城在产业上已经形成“三集群两高地”。

“三集群”,是由王晓东、施一公院士等领衔,以百济神州和诺诚健华为代表的全球顶尖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12英寸晶圆的生产商粤芯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和以小鹏汽车、百度阿波罗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两高地”之一,则是正在全力建设的中国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

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都在于:自主创新、知识密集。

百济神州由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和企业家欧雷强在年创办,其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是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美国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实现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年4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商业化生产正式获批。目前,其生物药生产基地第二工厂已经落成,未来第三工厂完工后,总产能可达到60升。第四工厂建成后,或将成为中国产能最大的本土创新药企自有生物药生产基地之一。

年3月动工的粤芯半导体项目,是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填补了广州“缺芯”空白。该项目将引进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进一步带动广州乃至珠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担任院长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广纳院”),则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转化基地。

纳米科技是一种底层材料技术,几乎是21世纪大部分尖端科技发展的支撑。赵宇亮院士告诉本刊记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上有了长足进步,有些领域甚至走在国际前列。但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和专利上,产业化率低——目前美国纳米技术的专利转化率达到60%以上,中国则只有1%,差距很大。

“科技创新链条可分为9级。其中1-3级是基础研究,主要由科学家完成;7-9级是产品和市场,主要由企业完成;中间环节的4-6级,则是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需要由科学家和企业共同完成。”赵宇亮说。

广纳院正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打造一支0人的工程师“工匠型”平台,专门从事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弥补创新链4-6级的缺口。

知识城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纳米谷”,这是全国在建最大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源头地,有望培育、孵化出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

过去5年间,知识城“知识密集度”不断升级,累计专利申请量件,累计培育认定区“瞪羚企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伯奇提出的概念,指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企业)40多家,经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

知识产权高地

知识城在打造“知识力”上的一张“王牌”,则是在国内较早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

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知识城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

在这里,一批创新性的举措,探索和丰富出了一条“知识城特色中国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比如发行了全国首支纯专利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开创了科技企业运用专利许可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先河,三支产品共为35家企业融资7.35亿元。

知识城还落地了国内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并在持续推广,目前已有9家企业投保,总保额达万元,另有十余家企业明确表达了投保意向,显示出这个险种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知识城集聚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南版权登记大厅、广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广州知识产权仲院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构建起一个司法审判、行政执法、仲裁调解、快速维权、海外保护、行业自律等有机结合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大协同机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最齐备的区域。

截至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有有效发明专利件,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广东省专利奖项,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近54件。中新广州知识城“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和典型案例。

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局长林东勇告诉本刊记者,未来还将推动知识城和广州开发区的专利管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比如加强“专利导航”,特别是对于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分产业跟踪国际专利的发展状况,研判如何进行专利布局,“这个工作现在也在做,以后会做的更加精细,为企业提供分析和预警”。

筹建“黄埔大学”

徐晖告诉本刊记者,在考察了苏州、深圳等国内领先的产业园区后,他们得出结论,“知识力”除了体现在产业“知识密集度”和知识产权布局之外,还在于引入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实现“知识力”的可持续生产。

年5月,位于知识城中部区域的科教创新城启动建设,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

较早引入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重点围绕微波通信、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西电具有优势、与知识城产业契合度高的学科和专业,探索建立以产教融合为目标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与广州大学的合作则是采用了“优势学科+院士团队”“打包”引进的模式,张景中、方滨兴、柱彦良、郑志明等多名院士及院士团队入驻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重点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四大优势学科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则是重点引入国际法和高级翻译相关专业,为知识城未来进一步的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

今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也入驻知识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在学术研究、新型智库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知识城引进“人文之光”。

与此同时,知识城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也开展了创新合作。

不久前公布的黄埔区“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透露,将加快筹建“黄埔大学”,项目选址即在知识城科教创新城。

“以一区之力创建一所大学,短期来看似乎更多是投入,没有实际收益,但长远来看,不但可以为本区培养人才,更是为广州和整个大湾区增添知识力,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体现了决策者的眼光和魄力。”徐晖说。

》》》黄埔为何“靠埔”

黄埔之所以“靠埔”,

背后是对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

进行了一整套机制化的设计,

而不止是停留在“热情服务”的层面。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吴梓溢

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韩国LG集团下属显示器生产公司乐金显示(LGDisplay)与黄埔结缘,缘于一场“误打误撞”。

6年,乐金显示的筹备团队在广东寻找建厂地点,高速公路上驶过广州开发区的牌子,决定进来看一下。他们自报家门说明来意之后,开发区管委会马上表示欢迎,并推荐了位于广州科学城的一块约万平方米的地块说:“等我们把这块地整成平地之后,你们就可以过来动工了。”

筹备团队报给韩国总部,总部回复说,可以等两个月。筹备团队成员之一、现任乐金显示对外协力总监闵东植说,当时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清楚,这么大面积的一块地,两个月之内完成拆迁、平整,难度很大。

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两个月,韩国总部就收到广州方面的电话,告知地块已经平整好,邀请他们再次前来考察。这让韩方大感震撼,乐金显示首席执行官于是决定亲自带队赴广州。

到场一看,果然已是一片平地。乐金显示高管又提出,能否安排去地块旁边的山坡上,从高处俯瞰全貌?

当时这个片区仍未开发,地块虽已整好,周边依然处于“原生态”,坡上并没有路,只有杂草树木丛生。又一次让韩方震惊的是,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广州开发区团队居然开出了一条上坡的路。

“这就是开发区的工作效率,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闵东植说。

“投资像进地铁”

乐金显示于是就地“安营扎寨”,扎根黄埔15年,再也没有离开,并保持着平均每6年投建一座新工厂的速度。

6年他们在此建设了模块组装工厂,年投建LCD面板工厂。年,占地7万多平方米、地上9层、总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亿元的全球最大尺寸、最先进的8.5代OLED面板工厂动工,年7月实现量产。这是乐金显示韩国之外的第一条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高世代OLED面板线。广州因此成为全球OLED显示器的核心战略基地。

同样被黄埔的营商环境“留下不走”的,还有成立于年的全球光学和光电行业领导企业德国蔡司。

蔡司光学中国区董事长、总裁彭伟对本刊记者回忆说,蔡司年底就在广州开发区注册建厂,从最初的一个工厂逐渐发展为集智能制造、高端个性化定制、产业科技创新、全球检验中心及中国标准测试中心等多位一体的健康视光产业生态圈。这里集聚了蔡司一整套中国独家的产品知识体系和专家队伍,并跃居成为整个蔡司集团全球27个工厂中效率最高、管理最好的“先进企业”,中国市场也成为蔡司集团最重要的业务增长引擎之一。

年,蔡司高端眼科医疗产品制造基地落户黄埔,这是外商在国内投资的首家同类产品的生产基地。

疫情期间,蔡司光学还推出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在中国的具有病毒灭活技术的镜片镀膜“蔡司钻立方防卫膜”,并随后推向全球市场。

26年来,蔡司中国先后在黄埔注册了6家不同产品类型的法人实体,不断发展壮大。彭伟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能说服德国总部“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黄埔的投资环境给我们的定心丸”——“黄埔不是篮子,而是保险柜”。

他把在黄埔投资的可靠性比喻为“像进了地铁”: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政策支持到位,流程也非常清晰及时。就像地铁交通一样可靠,“线路图、节奏都是一清二楚的,时间节点是有信心的”。

彭伟说,与国外相比,中国政府“动态管理能力强”,“我们向区领导汇报工作,都能得到及时回复,有时甚至安排在晚上9点到11点”。

蔡司事业在中国的良好发展,也赢得了蔡司集团德国总部对中国营商环境和中国团队的高度认可。在彭伟眼中,“当下中国政府的执行能力和政策兑现能力是全球最好的”。

让“靠埔”机制化

目前,已有来自多个国家地区的3家跨国企业和家世界强企业在黄埔投资落户。

年,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评定、被誉为投资界全球最高奖的“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花落黄埔。此外,年、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显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指数连续两年稳居全国所有经济开发区第一位。

黄埔之所以“靠埔”,背后是对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进行了一整套机制化的设计,而不止是停留在“热情服务”的层面。

年6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获批首个“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在创新制度设计、优化政务服务、畅通行政审批等环节发力突破。

年3月,该区三大与营商环境密切联系的部门——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广州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集中揭牌。

三者都在全国或广东省扮演过营商环境改革“探路先锋”的角色。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是广东省首个、也是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中第一个直接以营商环境命名的机关部门。广州开发区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的“前身”,是5年全国首创的广州开发区企业建设局。

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与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则是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该部门曾打造出项目审批“高速公路”,不少做法被外地借鉴。

三者之中,营商环境改革局承担营商环境“建设员”的角色,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则好比提供贴心关怀的“服务员”,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行政审批局)是拥有智慧大脑的“操作员”,提升数据使用效率,破解审批“万里长征图”。

黄埔区区长陈勇告诉本刊记者:“黄埔聚焦顶层设计,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企业’全方位服务保障营商环境发展格局。”

“审批像网购”

黄埔之所以靠谱,背后更是对营商环境深入细节、永不止步的改进和提升。

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郑为中表示,黄埔区目前已经做到“一枚印章管审批”,企业投资建设申办行政审批业务,只需要到一个办事窗口就可以全部搞定,不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奔波往返。窗口的接待人员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每家企业“订制”最高效的审批流程。

政策兑现(政府为符合资格的项目提供奖励、补助或资助)同样如此——黄埔不仅做到了“一个窗口办兑现”,也是全国第一个承诺限时兑现的地区。

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洪森指着服务大厅里的政策兑现窗口说:“不要小看这个窗口,平均每年从这里发到企业手上的钱有75亿元。”

行政审批局还通过采购服务的方式,引进了10项技术审查和服务审查,免费提供给企业。洪森举例说,比如企业拿到地开始建设之前,需要进行规划方案、施工图等技术审查,以前是企业花钱请第三方来做,现在是政府直接免费提供服务,省时省钱,一个一万平米的建设项目节省的成本就高达20万-25万元。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不应是你提交我审批,而是应该像合伙人。”洪森说。

而黄埔并不满足于此——郑为中告诉本刊记者,下一步“审批体验要像网购”。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只需要登录数字政务平台,就可以看到审批到了哪个环节、由谁负责、还需要几个环节、多长时间,一目了然,就像网购之后可以随时查询商品发货进度一样。

年3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被称为“营商环境改革4.0版”,从6个方面提出23项改革任务、条具体措施,打造“黄埔Smile”营商品牌。

Smile是“系统化”“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和“高效便利化”五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合起来也是“微笑”之意,希望企业家和投资者对黄埔营商环境露出满意的笑容。

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吴火华告诉本刊记者,年起陆续推出营商环境改革1.0、2.0和3.0版,到如今的4.0版,黄埔的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持续对标国际先进理念,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新冠疫情期间,黄埔又携手工商银行,以新加坡为试点,为境外企业开通了“跨境通”服务,后者甚至无需亲临广州,就可以办妥相关的投资事项。

年起,新加坡的投资者如果想在黄埔开办企业,只需到工商银行新加坡网点提交申请材料,经过银行内部流转渠道交至黄埔区市场监管局,快速完成审批后,申请人就可以在新加坡的银行网点直接接收营业执照、印章和发票,还可以手机下载电子营业执照。

年10月,黄埔区再次荣获“中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大奖。黄埔区委副书记李雪枝在领奖时对黄埔一直“靠埔”的“秘诀”做了解读:“为企业家营造‘心无旁骛创新创造’的环境,就是黄埔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课题。”

》》》到黄埔去,全家都去

未来不但要“上管老,下管小”,

“还要把人才的双方父母照顾好”。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吴梓溢编辑戴闻名

▽下滑查看全文▽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黄埔长洲岛创办举世知名的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到黄埔去”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中的流行语。

如今,到求贤若渴的制造业大区黄埔去,迎接你的,则是一整套全国首创的“上管老,下管小”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目标是“让天下英才第一站到黄埔,最后一站离不开黄埔”。

广州开发区人才教育工作集团(以下简称“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丛立告诉本刊记者,未来不但要“上管老,下管小”,“还要把人才的双方父母照顾好”——黄埔区引进人才的父母及其配偶的父母,不仅可以以优惠价格申请区内人才公寓,今年起还可以享受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安排的VIP体检服务。

“在黄埔,人才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王丛立说。

政策“金镶玉”

打造高端制造业高地,在与来自全国各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引进、留住、呵护好高层次人才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年以来,黄埔区相继推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四个“黄金10条”扶持政策以及人才和知识产权两个“美玉10条”政策,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金镶玉”政策体系,覆盖引资引才引智的各个层面。

王丛立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命名为“美玉”,是因为“黄金有价而美玉无价,产业有价而人才无价”。

人才“美玉10条”政策,涵盖了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领域人才的头衔认定,并细化了人才的资助、津贴、奖励以及可享受的优惠和待遇。与此同时,引进人才的机构和单位也同样可以享受政策优惠和现金津贴。

“人才在黄埔创新、创业,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一起奋斗。黄埔区在人才政策设计的时候,也留意到了这一点,要把人才和他的团队都吸引过来。”王丛立说。

在此基础之上,年5月,黄埔区又发布了升级版的《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被称为“人才10条”2.0版本。

这其中,一大亮点是“人才认定不唯出身”。2.0版政策在增设的骨干人才认定条款中,“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而是采取市场化的评价方式,以企业支付薪金作为认定条件。

也就是说,在黄埔,有能力就是人才,是人才就能在“人才10条”2.0版对号入座,找到对应的支持点。

除了引进人才以外,黄埔还注重“全周期”培养人才,引进、培养双管齐下,对人才“扶上马”,再“送一程”。

以技能人才为例,从到黄埔工作、参加技能培训、技能等级提升直至参加技能竞赛,每个阶段均有相应奖励,入选“黄埔工匠”则最高奖励30万元。

此前不少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一个弱点,在于重奖励轻兑现。黄埔看到了这一点,在政策兑现的便捷性上也下了功夫。

黄埔人才“美玉10条”1.0版本中对于人才的支持有人才津贴和住房补贴,其中人才津贴又细分为4个子项,每个子项均限制用途,须提供相应材料,手续比较繁琐。修订的2.0版中,将上述项目合并为万能津贴项目,采取“不限用途、无需票据、网上申请、直接发放”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方便人才。

自年“人才10条”政策实施以来,黄埔在扶持人才和企业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4亿元,建立了总规模达39亿元的“黄埔人才基金”,受惠于此的人才总数超过0人。

“服务无边界”

人才不但要引进,还要“呵护”。

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成立人才教育工作集团。这个区属国有公益类企业,专攻人才工作和教育服务两大主业,其首创的“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品牌,全国知名。

广州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刘项阳将此更直白的总结为:“人才想到的,我们要帮他想到、完成;人才没有想到的,我们更应该帮他想到、完成。”

来自山西的赵晨龙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于年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一起落户黄埔,目前担任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同时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赵晨龙半开玩笑地告诉本刊记者,他的人生“已经离不开人才集团了”。

刚来到黄埔工作时,户口没有落地,人才集团帮助他申请了“广州人才绿卡”,住房是人才集团提供的距离单位很近的人才公寓。他的父母目前也住在人才公寓,孩子则在人才集团幼儿园上学,这些几乎解决了他所有的后顾之忧。

赵晨龙说,人才集团不但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和生活帮助,甚至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他填写人才政策和职称申报材料,他只需签名确认即可,“服务精细到就像我的经纪人和管家一样”。

人才集团组建了一批这样的“人才管家”队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人才密集区域建立人才服务站,并提供一对一服务。

人才管家承诺“24小时有呼必应”——其服务范围,不仅提供包括企业落地、政策解读、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标准服务”,还包括组织交流联谊等“延伸服务”,为人才提供个人所需的定制式服务。

“一句话,人才服务没有边界。”刘项阳说。

“院士天团”落户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院长赵宇亮告诉本刊记者,在黄埔,重视人才绝不止是人才集团的事,而是上至区委领导、下至政府各级工作人员的集体共识。

“在这里,政府各部门都是‘抢活干’,而且部门间协调能力极强,没有各部门条块分割、相互推诿的情况。”赵宇亮说。

他回忆,有一次与广州市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一起吃早餐,席间提到可以把一个通常在北京召开的纳米技术学术会议放在黄埔区召开。餐后几分钟,在去广纳院上班的路上,区科技局的电话就打来了,主动要求对接相关事宜。

广纳院年落户黄埔,5G滤波器生产线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建成使用。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年末前来调研考察时,称之为“黄埔速度”,“超出预想”。

在赵宇亮院士的“呼朋引伴”之下,不但纳米学术会议在黄埔召开,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相关项目也落户于黄埔。

目前,除赵宇亮之外,黄埔已经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等一批“院士天团”项目前来落户,并集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人。

国际人才自由港

中新广州知识城年底发布了未来15年规划,目标之一是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

国际人才自由港,比现有的“人才特区”还要更上一层楼,需要在政府、人才机构等各方合作之下,探索实施创新性政策和机制,以增强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王丛立介绍,国际人才自由港的具体实施办法,黄埔区正在积极探索之中,“这不是黄埔区一方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各层级、多部门共同努力”。

这其中的关键词,是“自由”。

在赵晨龙眼中,“自由”意味着人才“有做多项选择的可能”。

“在别处,创业者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往往需要权衡选择——选择了工作常常意味着牺牲了家庭生活,是一种‘单项选择’;但在黄埔,可以专注工作的同时,还有人帮忙照顾家庭和其他个人事项,是一种‘多项选择’。”

王丛立说,尽管“自由”的标准难以量化,但归根到底是人才本人的“自由感”——自由流动、自由安排生活与工作,这正是黄埔人才服务的最终目标。

》》》在黄埔看见“中国制造”未来

黄埔的万亿制造方略,

其实就是冲刺代表

中国最高水平的制造业。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编辑金明大

▽下滑查看全文▽

年4月,广州市委开始筹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初始资金只有2万元人民币,初始区域只有9.6平方公里。

这个当时“人烟稀少”的郊区,GDP只占广州市GDP的约2%。不到40年后的年,黄埔已经成为广州的“工业一哥”,工业总产值占广州全市比重超过40%,成为领先全国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制造明珠”。

“黄埔制造取得的成绩背后,贯彻了两大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黄埔下一步的万亿制造方略,其实就是冲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制造业。”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说。

可以说,“黄埔制造”浓缩了“中国制造”的过去和现在。在黄埔,更可以看见“中国制造”的未来。

“有效市场”结合“有为政府”

回首37年,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黄埔制造”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李耀尧认为,黄埔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于谋划了制造业的空间创新。

这个“空间”,既是指物理空间,比如不断扩容,扩大发展空间,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更是指打造产业关联的空间,创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布局空间。

改革开放之后的广州开发区发展史,正是一个“空间创新”的过程——从起步的西区一路扩容到东区、永和经济区,再到专业化园区广州科学城和中新广州知识城。

与此同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制造业也在升级——从初创时期的劳动密集型外向经济,提升到技术和资本密集阶段,再跃升到高度知识密集、科技创新驱动的全新层级,并在此过程中打造出了一批实力极强的产业链集群,为未来的“万亿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造产业链集群’可以说是一项‘黄埔战略’——由领导干部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这将成为一个制造业的‘中国样本’。”李耀尧说。

第二条重要的“黄埔经验”,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的紧密结合。

所谓有效市场,即在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为政府”,则是“基层政府在超前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经验来看,政府的超前引领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空间创新、专业化产业集群的打造、制造业政策的创新、营商环境的构建等方面。

当然,把握“有为政府”的度也非常关键——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做平台、造环境、强服务,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能够运行得更加有效。

“广州开发区30多年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这两只手结合的非常好。这是黄埔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李耀尧说。

在他看来,坚持“产城融合”,构建“创新城区”,是另一条重要的“黄埔经验”。

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如果不匹配的话,产业园区就不可持续,产城融合发展,对于制造业发展非常关键。

未来的先进制造业,更需要以“创新城区”来匹配——即以创新理念推动城区建设,比如打造高端化产业、智慧城市、优良教育和医疗资源等等。这一点对于打造实现“万亿制造”非常关键。

“黄埔制造”取得成功的另一个主要支撑,在于拥有一支“黄埔铁军”,其精神内核就是“闯、创、干”。

37年来,黄埔敢闯敢试,在制度创新上多次引领全国改革之先。比如第一个推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第一个实行党政合一“大部制”管理体制,第一个在世界强跨国公司成立党委,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广州知识城“五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第一个提出创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等。

“总书记说的‘闯、创、干’在广州开发区是落实非常到位的,接下来的万亿制造,也同样需要靠把‘闯、创、干’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李耀尧说。

从“制造大区”走向“制造强区”

“十四五”期间,将从千亿走向万亿的“黄埔制造”,与“中国制造”一样,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做大”的同时,能否“变强”?

本刊记者就此问题请教黄埔“一把手”周亚伟时,他坦言,黄埔在对标深圳市龙岗区、南山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国内工业最强区时,深感需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两个短板上“变强”。

为此,他提出,黄埔在走向万亿制造的过程中,一是要从“制造”全面走向“智造”——推动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广州开发区战略研究院特聘顾问陈益平认为,“黄埔制造”从“大”到“强”,还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迈进。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服务型制造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陈益平说,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推进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化,也应是“万亿制造方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培养更多来自中小企业的“单项冠军”,也是走向“制造强区”的重要一环。

李耀尧说,目前黄埔制造业的主力军还是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和龙头企业。未来的“万亿制造”中,要推动中小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培育出更多的“单项冠军”。

蔡司光学中国区董事长、总裁彭伟更建议,不但要打造更多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还要“让隐形冠军显形”,帮助它们尽快地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领军企业。

把“绿色制造”提高到“首要位置”

未来一个时期,影响“中国制造”走向的还有两个关键词——“碳达峰”和“碳中和”。

中国要在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奋斗目标的提出,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十四五”就是关键期和窗口期。

陈益平认,黄埔要实现“万亿制造”,在确定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任务、指标体系、评价考核时,都应贯彻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要求,把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提到“首要位置”。

另一个将对黄埔“万亿制造”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词,则是“穗港智造”。

到年,通过与香港产业合作,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穗港智造合作区”将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如果将早期香港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和‘三来一补’称为制造业合作的1.0时代,把CEPA时期称为合作的2.0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就将香港与珠三角的合作推向了3.0时代。”陈益平说。

他认为,围绕构建穗港智能制造产业链和创新链,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大湾区的“湾顶制造明珠”,与香港产业合作的发展空间巨大,战略意义深远。

“黄埔已经从过去靠资源要素驱动、建大工厂划大土地的‘大开发区时代’,走向产业高端化、生态化、集约化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时代’,这也正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李耀尧说。

黄埔

因改革而生

因开放而长

因创新而强

如今的黄埔

正朝着“万亿”迈步

未来

不可估量

赶快+

为大有可为的黄埔

加油打Call

1
查看完整版本: 瞭望东方周刊封面文章聚焦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