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课程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互联网+教学课程”就是对传统教学课程的创新迭变,通过优势互补,对传统教学课程进行迭代升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欲望,进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1制定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的政策
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在考虑政策制定的同时也要深思熟虑如何做到有效落实,关键是如何做到。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制定持续可协调发展的校际间教育政策,从学校管理、课程打造、校际课程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保障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同时,大力培养互联网+领域人才以及富有教学经验的创新型一线“教学能手”,完善与提高对人才的奖励政策与待遇,为互联网+储备大量人才,实现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资、教学课程、教学理念等的良性循环。要坚决克服政策层面的“路径依赖”,同时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互联网+教学课程发展研究院,师范院校建立“教学技能”研究院,大力培养实践性教学人才。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发展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各级各类课程数据库。此外,引入互联网+教学课程评估系统,对教学课程、教材、师资进行“地毯式”地再评估、再分类、再规划、再部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政策制定。要注意互联网+与教学课程融合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专门形成互联网+教学课程监督管理执法队伍,从法制层面“高屋建瓴”保障互联网+与教学融合正常运行,为政策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政策支持与保障。
2完善学校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的管理模式
完善学校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的管理模式就是将先进的互联网+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推广到各级教育机构与学校,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课程管理教学相融合的目标,具体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课程管理”,实现“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同心协力新局面。基础教育“备课—讲课—听课—评课”的上下通贯良性循环课程教学模式将进一步融入到人机互动中,通过要素交换和信息互通,达到取长补短的共赢局面,更系统地培养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建议设立行使基础教育和中职、高等教育衔接管理功能的管理服务机关,打造“智慧课程教育”体系弥补各区域、各学段教育管理之间的课程管理盲区。在学校自主协商管理模式下,基础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学校在合作时要自主协商、建章立制,并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在管理技术层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课程进行不断升级完善,达到基础教育与中职、高等教育的师资交流互补,课程体系不断迭代,构建“互联网+师资交流平台”,明晰流程方便工作。基础教育学校可以聘请高等教育的教授讲学或者培训教师,给予科研和课改的指导。高等教育也可以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课程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教育问题。
3注重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推进各层次教育的衔接
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提升教师教学育人质量可以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学课程、教师资源、教学理念等有效衔接,实现优势互补。遵循“高低搭配、层类办学”新理念、实现“课程资源利用最大化”。政府可倡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定期举办“互联网+如何具体运用到教学课程的专业研讨”,探讨互联网+在打造“金课”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问题上如何衔接。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师、干部交互进课堂”活动的实施,实现教师和干部“亲力亲为”体验互联网+智慧课程、智慧教室等。针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授课经验不足、难以胜任一线教学工作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智能教学,让大学毕业生成为教学课程的“学习者”与“服务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教学能力。另外,可以专门建立“互联网+教师培训基地”。互联网+与教学课程融合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互联网+不是万能的,诸如师生心理交流、课程拓展提升、“软性作业”的检查精准辅导、个性化辅导、学生潜能开发等都需要教师“亲力亲为”,教师要做好“互联网+课程服务员”的角色。
4结语
互联网+教学课程融合犹如“蝴蝶效应”般必然会波及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变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不是前者取代后者的关系,而是让传统教育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追求互联网+与教学课程融合的同时,可以进行个性化发展,大力实施教学课程精准帮扶。首先,从课程学习过程分析、课程作业批改、课程学习进度等角度形成“一条龙”课程学习服务。其次,根据航空航天领域的“无缝对接”理念,架构无缝学习体系技术环境,设计线上、线下等真实课程情境技术环境自由转换。在多元理论指导下搭建课程共享平台,一是打造“钻石精品课程”;二是青年教师授课讲学提升系统,把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资源汇集起来,对不同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再造;三是课程信息资源平台,分层次、分类别建立互联网+课程教学融合平台,包括优秀课程资源平台、智慧课程共享平台、课程评价平台等。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