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改变知识学习的深度和趣味,这所学校的课程
TUhjnbcbe - 2024/10/6 16:14:00
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www.kstejiao.com/

为了让学生的求知欲喷发,学习主动又热情,内化自然而然发生,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

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在通过巧妙建立知识连接——一种更接近学习本质的方法,让知识学习充满挑战性、趣味和深度。他们不仅把学科学习玩活了,也让一些艰涩难懂的知识变得亲切近人,试着达成一个理想:不仅懂得许多道理,也能过好这一生。

比如这所学校的课程融合,将法律知识融合渗透到各学科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数学

数学的核心精神体现在“结构(平衡)”“逻辑”和“严谨”的部分,根本上是与法治精神相通的。很多法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比如数学里面有一个计算“年化率”的问题,它是幂函数的运算,跟“电信诈骗”有关系。如何教会身边的老人识别电信诈骗?算一算收益率就清楚了。

表1

英语

英语与法治知识的融合,一是把课程内容相关的法治法规引入教学环节,二是将课文相关的社会意义和法治价值揭示出来。

表2

语文

语文与法治的融合有三个策略,一是依据部编教材课程标准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要求,创建法治教育渗透学习任务群;二是在语言文字阅读学习过程中,立足教语文本阅读的呈现环节,加强法治教育渗透;三是在语言文字事件运用过程中,立足语言表达,思辨能力的训练,作业设计开展法治教育渗透。如:

表3

物理

物理学科蕴含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将物理教学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对包含着物理规律的生活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尝试用物理规律阐释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依据。

如,高一物理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老师先指导学生亲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全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物体的基本属性,再联系交通案例,分析交通法条文,如刹车距离制定的科学依据,让学生感悟“社会规则往往遵循着事物的基本规律而制定,遵守规则即是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表4

化学

化学很多内容与法律知识直接关联。如,高二化学《铝及其化合物》一课,老师从油条中要加泡打粉——含铝的明矾,启发学生思考:食用过量铝对人体有害,何为适量?再引导学生去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条例》,发现该条例对明矾的用量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某些商家一味地追求口感而用铝过量,引发学生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开展课外探究,计划研制出合理的明矾用量标准,开展校园立法形成建议,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作为食品立法参考。华东政法大学一位专家还对学生们提出建议——不要只通过书本获取依据,来大学的实验室做实验,用数据说话。

表5

生物

生命科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事实”和“规律”,“责任”与“价值观”,这与法治是契合的。老师可以在讲解“秦朝保护环境的《田律》”相关内容时,渗透一般性的法治价值观念;在“食用盐碘含量”时,可以提到法律法规原理和原则;讲到“遗传病的预防”时,可以向学生解释“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相关法律规定。

表6

美术

尽管美术学科的“唯美”与法治教育的“抑恶”之间存在着方向上的区别,但是当一个人具备了“善”的品质,他就更有可能自觉抵制和拒绝“恶”;当一个人具有了“美”的品味,他就更能规避和拒斥“丑”。

表7

体育

体育和法治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规则”。规则贯穿体育始终,而法治根本而言更是规则之治。体育教学比任何其他基础型课程都提供了最典范、最密集且最具实践性的“以法(规则)施教”“依法(规则)而学”的机会。如:

表8

政治、历史、地理如:

表9

这所学校将法治知识融入到了全学科,学习成了“滚雪球”“搭积木”的游戏。

基于丰富的基础型课程,学生们可做的事情就多了,他们可以成立各种课题研究小组,参与各类社会调查,启动各种校园立法听证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基础型课程的极大丰富,也为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这所学校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这样的巧思、这样的课程是怎么诞生的?我们深挖了他们的门道。

01

步步为营

从搭建课程体系到渗入教学过程

1.明确课程的内涵,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愿景和特色

华政附中是上海市长宁区的一所以“尚法”为特色的高中,以民主和法治精神为核心,将“尚法”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生活中,渗入师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基于“尚法”这一定位,早在年,华政附中就开始从“认知、能力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来明确“尚法”的校本内涵——

“尚法”内涵的校本化阐释

围绕三大内涵,华政附中搭建了一个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地放进了课程坐标体系中——

华政附中“尚法”全课程体系

有了这个坐标象限,华政附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各种社团课程、活动课程、服务类课程极大地丰富起来,但是团队回过头发现,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进步很大,而相应的基础型课程却依旧是短板。

如何在不影响学科教学总目标的情况下,找到与法治相关度较高,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全学科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法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融合呢?

2.课程整合的维度,要从具象的知识扩展到抽象的概念

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成为“法治教育”的载体,只是难易程度不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从根本上都是一种教育,本身就蕴含了法治精神、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法则,只是不同课程的性质导致其不同程度地隐化了这种精神。

年,“尚法”特色推进的第八年,华政附中开始探索法治教育在基础型课程中的融合渗透。据华政附中党支部书记陈依群回忆,她刚调到学校,就参加了理科综合组的学科融合专题讨论。

“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老师坐在一起,拆掉思维的墙。大家延展创想,提出某些法治知识点怎么融入教学,再汇总给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团队。收到教授的反馈意见后,各教研组再分别邀请专家进校指点。经过专家的点亮,这些知识点真实地摆在眼前,让大家对基础型课程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当然,融入“法治”元素,不一定是将一些具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也可以是法治所体现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从具象的知识到抽象的概念,学科老师们总结出了几个融合维度:

1.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如地理学科“环境”中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知识,化学学科“高分子”中相关的限塑令知识,数学学科“几何坡度”例题中关于残疾人保护法的知识,物理学科“惯性”中的相关交通法规知识等。

2.与法有联系的基本原理,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

3.作为立法指导精神或一句的相关基本理念,如地理学科中的人地和谐理念。

4.作为法治精神之践行的行动原则和规则,如课堂活动中的纪律,合作学习的评价规则等。

5.与法共通的思维方法和规律探寻,比如各学科中的逻辑、论证等方法。

天马行空,也要考虑到课堂上的落地。所以大家探讨的时候手里还捏有这样一张表,就像捏着一根缰绳。

基础学科与法治教育融合教学设计的通用模板

这张表要调解的正是课程融合过程中“眺望星空”和“匍匐大地”的矛盾。

呈现

课堂的呈现分为几种形态:

1.讲解和演示。教师通过叙述、板书、实验操作等手段,对教学内容的内部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说明。

2.解释性问答。教师通过问答排解学生困惑。

3.问题解决示范。教师通过把讲解或演示的知识运用于特定的问题情境,示范如何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或示范特定的动作或行为(如在音乐、美术和体育学科中),作为学生观情察和模仿的对象。

训练

课堂的训练主要有几种:

1.独立性练习。即教师在示范性解决问题之后,提供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训练性问答。即通过教师向学生发问,或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通过师生问答来澄清概念、强化理解;或通过口头报告问题解决的思路来训练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性练习。当问题过于复杂时,或教师认为有必要通过学生之间经验-见识-理解-方案的交流过程而丰富相互之间的学习时,就可以组织小组合作。

总结

课堂上的总结,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意义上的知识“打包”,以更简明、易于提取的形式来掌握所学内容——

首先是内容、结构与方法概括。即对前面呈现和训练中的内容进行概括,或把埋藏在具体内容之下的、不容易被学生察觉的内容结构、学科逻辑、思路方法和具有普适性的原则和规则提炼出来,以利学生把握。

其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这主要体现为把前述呈现和训练的内容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与我和我们的现实有什么关系”的含义更明晰。

作业

课堂上布置的作业通常包括三种:

1.新知封闭式应用性作业。这相当于课堂训练的课外延伸。

2.新知开放式应用性作业。这种作业通常更有综合性特征,也为学生在更开阔的时空安排中训练和巩固所学提供了机会。

3.未来新知的预习性作业。

3.课程的融合遵循“五项原则”和“六大策略”

在华东政法大学专家指导下,华政附中各学科挖掘基础学科中蕴含的法治内容或延展点进行融合探索,最终确定了个融合渗透点,总结出了“五项原则”和“六大策略”。

五项原则

1.围绕目标。以学科教学目标和法治教育目标为标准,利用学科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内容或寻找双方的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办法。

2.无痕融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立法治教育内容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联系实现一体化整合,自然无痕地实施。

3.适度呈现。以学科内容为主,在高质量地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法治教育的融合渗透。

4.有效开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源于教材或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法治兴趣的培养,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维的训练。

5.促进学科。通过法治教育融合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型课程的兴趣,并将“法育”习得向学科学习迁移。

六大策略

1.创设“双教”情境。根据两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引入,设问,习题等满足“双教”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情感共鸣。

2.延展学科内容。从学科知识、方法或价值观等维度,延展学科内容,自然过渡到法治教育。

3.适时画龙点睛。在融合渗透法治教育的点上,简明阐述学科内容与法的关系,学法守法的意义和法治精神。

4.适度探究法理。在课堂教学、课后开放作业中,适度结合学科知识,分析探究简述贴近生活的法律条文背后的科学依据,促进法律素养提升。

5.设计开放作业。设计课后开放性作业或长作业,探索学科内容在立法、司法中的简单应用,或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条文予以解释。

6.实践民主课堂。实践组织自治,课规听证,学程先导,小组合作,民主评价,技术助推等策略,养成遵纪守规的习惯,形成民主公正平等的法治意识。

02

卷入老师

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般来说,在基础型课程的法治教育渗透实践过程中,学校都会面临一连串难题:一是学科专业知识与法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难度非常大;二是发挥教师融合的纽带作用存在难度;三是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与建构存在难度。

为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华政附中组织了课堂教学月推进活动,全体教师参与,聘请专家听评课,指导教师编撰法治教育渗透课例,丰富学校“尚法”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渐的,华政附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研修机制:

制定研修计划

华政附中教研组将推进法治教育渗透实践纳入了学期校本研修计划,围绕“双教学目标”设计、“法治教育渗透点”选择、教学方法选取、课堂教学设计、《学程手册》编撰、法治教育渗透教学评价等主题,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研修。

同时,聚焦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优化《学程手册》,完善“学科法治教育渗透课模(范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学生、教师发展和学科建设。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导处负责指导与组织。

开展自主实践

教研组依据校本研修计划,制定“法治教育渗透”实践行事历,自主组织落实实践活动,保证每位教师每学年开一次组内研修课,并向全校开放。

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遵循“磨课-开课-听课-评课-反思”的课堂研修流程。教师积极参加磨课、评课,每年录制一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组织校级展示

在教研组推荐课的基础上,教导处制定三年一轮的校级展示计划,组织校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邀请专家参与指导,开展“说课”“课堂展示”“评课”“交流”“培训”等系列活动,展示相关教研组“法治教育渗透”研修成果。三年内各学科教师轮流展示,不能重复(教导处统一协调)。教研组将校级以上展示课课例化,形成《基础型课程法治教育渗透教案集》和《基础型课程法治教育渗透课例集》。

加强过程监控

教导处、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各负其责,逐级落实推进计划,组织实施过程监控,并做好记录。行政人员、各级组长落实听课任务,及时将听课情况呈报教导处,由教导处汇总并及时反馈。

搭建研修平台

学校和教导处定期组织“民主课堂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教研组长会议、师生座谈和专家研讨等,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组织研究与实践、开展培训,推进基础型课程法治教育渗透的有效实施。教导处推荐学科教师开各级各类公开课或参加各级教学大赛,加强对外交流及区域辐射。

落实考核奖励

学校将这一工作纳人教师、备课组、教研组的绩效考核,对开课、获奖教师和备课组、教研组进行一定奖励。

(感谢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资料提供,更多内容见新校长杂志年第二期《依法治校》)

作者

琬琰

责编

诗意,芋圆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变知识学习的深度和趣味,这所学校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