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70年,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融合发展
TUhjnbcbe - 2023/10/8 16:51:00

▲实拍山西忻州“空心村”。图/视觉中国

城乡关系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乡关系是始终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其特点和表现不断被塑造,其变化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中国的整体面貌。

回顾这70年的历程,我国的城乡关系走过了城乡二元分割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城乡关系调整阶段、城乡统筹阶段,目前正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演变。

城乡分割,是为了汲取农业剩余快速推进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国家,当时城镇化水平仅为10%左右,农村人口占90%,整个国家一穷二白。

无论是先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赶超的现实,都昭示要想国富兵强,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但是,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资金严重缺乏,技术水平低的农业国,如何快速推进工业化,是一个巨大难题。

建国后的做法是由国家逐步建立起一套抽取农业剩余,补贴工业发展的计划体制。该体制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乡差别的社会福利制度,把城乡隔绝起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地汲取农业剩余。

改革开放前的30年,由农业向工业贡献了亿元-亿元。这一体制安排,虽然帮助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严重压制了不仅包括农村,也包括城镇的发展活力。在农村,除了留在农村务农,农民没有其他任何出路,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极大的抑制。

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镇化水平仅比年提高了不足8个百分点,仍然是一个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农业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以城市为重点的城乡关系,成了城镇化“配套举措”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计划体制的逐步放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隔绝的局面被逐步改变,城乡关系进入调整期。

首先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放松,以及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权和居住权的获得,推动大规模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其次,市场化改革为农村和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农村非农产业崛起。

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以城市为重心的发展路径并没有根本的转变。无论是国家的投资重点,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还是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投入,城镇获得的远远超过乡村,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扩大。

据研究,算上社会福利,新世纪初,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到6:1左右。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农村的人口和资本等可以向城市流动,但城市资本下乡是被限制的,存在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自由交换的机制障碍。农村最大的资源土地不能直接上市,被征收后转变为城镇国有土地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只有极少部分作为补偿返回农村。大量的农村由于资本缺乏、人口流失而衰败。

城乡统筹,着力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局面

以城市为中心,忽略农村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70年,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