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的中医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导 读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以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简称为艾滋病。HIV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使CD4+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CD4+T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导致以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自年报告首例AIDS以来,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本病,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见和不足,甚至存在很多不科学的看法,这对艾滋病的防控极为不利。随着科学和研究的进步,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认识和诊治艾滋病。
一、艾滋病流行形式发生变化,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和范围在扩大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疾病,艾滋病离普通人很遥远,一般临床实践中极少接触到艾滋病患者。其实,艾滋病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WHO报告,到年底全球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大约为万。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增长期,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自年报道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例,其中艾滋病病人 例;报告死亡例。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年底,估计中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为10.5万人;估计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由此可见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只会发生在那些“边缘”人群中,其实,随着艾滋病流行病学的变化,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艾滋病影响的高危人群的概念在发生变化。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我国艾滋病疫情还处于低流行态势,但是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定人群和部分重点地区已经出现高流行态势,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临床工作中见到的艾滋病患者中很多是儿童、普通家庭妇女以及普通农民,而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等群体感染艾滋病的也并不少见。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变化,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的因素更为复杂,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的范围也在扩大,因此不应仍将艾滋病看作少见病或罕见病。
二、普及艾滋病知识,早期识别艾滋病
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早期识别艾滋病患者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及随访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在我国,由于普通民众对艾滋病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对艾滋病没有什么概念,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另一方面,由于HIV可以累及人体任何组织器官,艾滋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特点。
临床上大量的艾滋病患者易被漏诊和误诊,医院诊治时候才“偶然”被发现,在艾滋病被确诊时,不少患者往往处于疾病晚期,很多患者常常失去有效救治的时机,这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首先应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注意询问患者的冶游史、性取向、输血史、血液制品使用史、毒品使用史、职业暴露史等。
如患者六周内 出现以下情况时,临床医师应警惕患者存在艾滋病可能:
1.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2.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3.慢性咳嗽或腹泻3个月以上;
4.全身淋巴结肿大1个月以上;
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感染;
6.消化道真菌感染:对于那些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或食道真菌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反复出现消化道真菌感染;
7.间质性肺炎:无明显诱因出现间质性肺炎,尤其是使用常规抗真菌、细菌治疗无效的患者;
8.反复发生的肺部感染:
9.肺结核:对于肺结核患者建议常规筛查HIV抗体以便排除艾滋病可能;
10.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1.隐球菌脑膜炎或播散性隐球菌感染;
12.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性传播性疾病;
13.生长发育极度迟缓;
14.巨细胞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15.年轻人出现痴呆或认识、记忆力改变;
16.弓形虫感染,尤其是弓形虫脑炎;
17.青霉菌感染;
18.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19.卡波济肉瘤;
20.反复发生的皮疹,常规治疗无效者;
患者一旦存在以上情况时,临床医师不能仅仅只针对某一具体疾病进行治疗,而应尽力找出患者出现上述疾病的可能原因,尤其应注意排除患者是否存在HIV感染可能,应建议患者及时进行HIV相关检测,以尽快明确有无HIV感染。通过对全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促使艾滋病患者早日就诊,提高临床医师诊治艾滋病的能力,使艾滋病患者尽早得到有效诊治,从而造福患者和社会。
临床医师应对艾滋病的相关表现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事呼吸科、皮肤性病科、感染科、消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临床医师更应将艾滋病列入科室的重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时刻警惕艾滋病的可能,这样有助于艾滋病的早期发现。
三、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
以前人们认为艾滋病的病死率为%,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开展,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自人类发现艾滋病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很多患者在进入艾滋病期后1-2年死亡。年第一个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开始应用于临床,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患者的预后仍不甚理想,随着抗HIV药物不断出现,人们对治疗艾滋病的方案进行了优化。年在温哥华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提出了新的抗HIV治疗策略即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艾滋病,这种治疗策略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后来很多研究证实HAART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法,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天。HAART的出现被认为是艾滋病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自从有了HAART,艾滋病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疾病,目前很多研究显示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的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与普通慢性疾病接近。因此,目前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应该是:艾滋病是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型药物不断出现,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上市的整合酶抑制、新型蛋白酶抑制剂以及HIV辅助受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显示了强大的抗HIV活性,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能有效将患者体内的HIV载量控制在现有检测限以下水平,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能得到良好重建,使患者能保持健康状态,这些药物的出现将进一步优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由于普通民众对艾滋病缺乏相应知识,很多人仍误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任何治疗希望的疾病,很多患者确诊艾滋病后就放弃治疗,有些患者家属也因此放弃对患者的救治。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医务工作者自身应加强学习,正确看待艾滋病的预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患者及家属对艾滋病预后的认识,使全社会像看待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来看待艾滋病,让艾滋病患者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救治权利。
四、艾滋病的关怀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
艾滋病是一个涉及社会多部门、多学科的全身性疾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艾滋病的关怀涉及到临床所有学科,其防治需要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公共卫生人员、非政府组织等的参与,因此,艾滋病的防治离不开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合作[6],其防治绝对不单是感染科医师的事情,单凭感染科医师的努力是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工作的。
随着新型抗HIV药物的不断出现,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将进一步改善,随着艾滋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患者除了可出现艾滋病相关性机会感染和肿瘤外,还可出现或伴随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诊治需要临床各科的共同协作,单纯感染科医师是不能承担全部的诊治工作的。因此,艾滋病的关怀需多学科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另一方面可优化患者就诊流程,减少患者转诊,方便患者。多学科合作有两种模式:其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科室需要有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团队,包括各个专业的临床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数据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支持人员,如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医师。其二,在医院内部或一定地区建立协作机制和模式,医院之间相互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诊治服务。通过多学科相互合作,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五、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人们常误认为艾滋病患者的传染性很强,因而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这是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严重误解。我们知道HIV只有三种传播的方式,即血液途径、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也就是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传播方式。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一起进餐等日常生活的接触是不会传播HIV的,人们无需恐惧。
在我国,不少医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HIV的传播途径,担心自己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诊治服务中会感染HIV,不少医务人员因此而不愿或害怕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很多患者在准备接受手术治疗时因HIV抗体阳性而被终止手术,要求患者转院,这种现象在我国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其实,研究表明一次针刺伤感染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的概率远高于HIV。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手术,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手术医师感染HIV的风险完全可以降到最低。HIV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一般医师为患者进行诊治时,无需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六、职业暴露的意识有待加强
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诊治服务中,有时难免发生职业暴露,存在经血液传播、感染HBV、HCV、HIV、梅毒等的可能。职业暴露不仅可医院,医院同样可以发生。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误认为针刺伤无关重要,无需特殊处理。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不知如何处理,或只知道预防HBV感染的可能,根本没有预防HIV感染的意识。笔者经常接到医院职工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咨询电话,医院不知该如何处理。随着艾滋病患者的增多,很多患者会在医院接受诊治服务,医院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在增加,因此,医院医务人员应增强职业暴露的意识,应掌握如何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
通常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首先应立即处理伤口,使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和消毒,而后进行暴露程度评估,立即启动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尽快服用两联或三联(根据暴露程度)抗HIV药物,服药时间为28天;与此同时应注意评估患者有无感染HBV、HCV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七、临床和科研的结合,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尽管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艾滋病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①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IV可能会出现耐药,耐药性的出现严重影响HAART的疗效从而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如何克服HIV的耐药性是一项紧迫的课题;②HAART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如何保持HAART的长期疗效也有待研究明确;③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和依从性;④目前抗HIV治疗需要终生治疗,患者需要每天服药,提高服药的便利性,减少患者服药的药片负担极为重要;⑤艾滋病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⑥艾滋病疫苗尚待研发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艾滋病患者的预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临床和科研的结合,共同进行攻关研究,不断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以造福于广大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已把艾滋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通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有力推动了艾滋病等传染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结合,为艾滋病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实施的艾滋病“十一五”科技专项,对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丙肝及结核病感染的诊治策略、艾滋病实验室检测、艾滋病疫苗等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步,这些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广大艾滋病患者中,造福于广大患者。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将会进一步改善。(社会科 覃红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