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双圈规划纲要怎么看评论员连发12篇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编者按

如何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是什么?怎样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理解字的“双圈”规划纲要,川观新闻评论员连发12篇系列评论,为您解读。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①

深刻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从年1月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年10月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川渝两省市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合作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对加快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规划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市密布、风物多样,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赋予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全新优势和重大机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应当看到,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基础设施、城镇规模结构、产业链分工协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城乡发展差距、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成渝地区加快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重大机遇;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成都为枢纽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再到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等,都为四川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追赶跨越提供了战略动能、厚植了发展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必将有力促进四川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一年多来,川渝合作乘势而上,各项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也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起步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继续加速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紧紧抓住区域经济格局重构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规划纲要》加快落地见效,确保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②

精准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要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样板、支撑、带动、示范,是党和国家从大局出发,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殷切期盼。总体要求指明了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行动方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各项任务,是全省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怎样贯彻指导思想和坚持主要原则,能否精准把握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直接决定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败。

全面贯彻指导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指导思想清晰明确,行动才能坚定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这项重要任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导思想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需要坚持、贯彻、立足、围绕、强化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全面贯彻指导思想,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践方向,将成渝地区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切实遵循主要原则。坚持主要原则,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享包容,改善民生;统筹协同,合作共建。这五个主要原则是党和国家立足成渝地区自然禀赋、历史沿革等,对区域发展战略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切实遵循主要原则,坚持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两地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牢牢把握战略定位。“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标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统揽性目标;建设“两中心两地”,是支撑性定位。牢牢把握战略定位,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关键是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关键是强化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关键是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目标就是方向,目标汇聚力量。到年不仅要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家影响力大幅提升,而且要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还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必须立足成渝地区基本特点,强化功能支撑,从空间格局、基础设施联通、现代经济体系、改革开放、生态宜居建设等各方面持续发力。四川“一干多支”战略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在要求上高度统一、发展路径上高度一致,为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精准把握和认真贯彻事关成渝地区未来的总体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③

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统筹考虑成渝地区空间特色,对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才能更好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外溢效应,引领区域发展。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向重庆和成都两个区域集中的趋势明显;年,成都和重庆主城区经济总量分别占四川省、重庆市的36.5%、39.4%,可以说抓好了“双核”,就抓住了成渝地区发展的“压舱石”和“基本盘”。也要清醒看到,与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要求相比,重庆主城和成都双城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必须严格对照规划要求,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实现“从点到圈”“从圈到群”的递进,是要素空间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区域全面提升、整体跨越,必然需要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作强力支撑。成渝地区有一批快速成长的大中小城市,具有培育重庆主城和成都两个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中培育成都都市圈,重点要在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上下功夫,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推动成都东进,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将成都东部建成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

依托资源禀赋、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方面优势,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和毗邻地区协同,有利于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重点是通过夯实成渝主轴发展基础,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

分类指导、科学施策,是推动公共资源在双城经济圈各级城市间合理配置,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的重要方法论。成渝地区既有超大特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小县城,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基本情况,分类施策才能更好资源互补。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需要瘦身健体,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大中城市需要加快提升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县城的重点是城镇化补短板前弱项;而小城镇则需要根据其地理位置、产业资源等特色,分类定位科学发展。

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对四川而言,也是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各地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在找准定位中把握机遇、担当作为,切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④

合力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区域竞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要求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贯穿落实《规划纲要》,要坚持战略引领、适度超前,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经济惠民、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是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将带动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与全国和全世界联通。年以来,成渝地区在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方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成效显著。近年来,四川以突破高铁瓶颈、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打通出川大通道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性转变。未来,两地还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内联”形成经济圈高效便捷交通网,聚焦“外畅”打通多向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体系,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成渝地区水能、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是实现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能源工作新要求,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清洁低碳发展。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优化区域电力供给,优先建设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优化川渝电力资源配置,培育发展电力现货市场和川渝一体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统筹油气资源开发,完善页岩气等资源能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

水系是城市的命脉、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川渝两地有着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两地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方面迎来了深度合作契机。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推动形成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水网体系,有序推进引水供水重点工程的研究论证与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建设,推进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推进水利资源共享、调配、监管一体化。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有效推动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积蓄增长后劲,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⑤

协同建设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经济之本,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路径。

成渝地区产业门类齐全,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基础也有责任。尤其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大背景下,建好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把握未来发展动力,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之举。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信念,也要清醒认识差距挑战,顺应产业链价值链配置规律,关键在“协同”上下功夫,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做大总量也要提高质量。

制造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渝地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圈建设进程。四川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在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为重点,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

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领。近年来,四川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把数字经济与五大支柱产业统筹谋划、融合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和成效。积极适应新趋势,成渝地区理应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完善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强劲动能和重要支撑。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抢占发展先机的“主战场”。四川自古就是商埠繁盛之地,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还要与重庆携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进一步培育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成渝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有良好基础。当前,成渝地区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打牢根基。

产业兴则经济兴。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两地携手建体系、育集群、强主体,相互依托、相互借力,建设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必将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⑥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突出创新引领打造新引擎。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调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要增长极离不开空间、人口、产业的规模集聚,新的动力源更多体现为质量、效率、动力的内生变革,二者都需要依靠创新促进内涵式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中具有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推动形成多元化创新主体、高强度研发投入、大规模知识转移、多场景创新应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战略科技平台是“国之重器”,重点承担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国家明确提出在成渝地区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要聚焦优势领域、选准主攻方向,把国家所需与成渝地区所能结合起来,高起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既要求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又要求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要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协同创新,促进毗邻区域融合创新;支持川渝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良好政策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能集聚更多创新资源,也能提升创新活动效率。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才具有打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近悦远来的创新环境的基础。要坚持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让各类人才扎根四川、建功立业。坚持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注重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用好财税等政策工具,引导各方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只有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才能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⑦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能,带动重大投资、重大项目落地,为拉动有效需求作出积极贡献。无论是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需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成渝地区人口规模过亿,直接辐射西部近4亿人的大市场,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成长期,消费升级空间足,潜力大,伴随着国际航空门户枢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拥有基础和优势。当前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新趋势,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成渝地区在消费市场规模、结构、质量、效率等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主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创新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势在必行。

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尤其需要体现巴蜀特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有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也有休闲康养的人文风情,有上千年的文化沉淀,也有新文创、新街区等现代消费场景和业态。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才能更好在特色品牌、特色资源、特色场景等方面做文章,特中做优,特中做强。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最终要落到具体任务上。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一方面,需要结合城市和街区特色形成品牌矩阵,既集聚高端消费资源、又留住人文气息,打造城市消费品牌;另一方面,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需要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既促进经典餐饮产品品牌化,又推动传统文化和全新科技元素融入创意设计产业,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还要发展消费新场景,促进线上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建设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展现国际时尚范、巴蜀慢生活。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是重要保障,要在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上下功夫,让群众愿消费、敢消费、能更好地消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扩大内需、国内外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大势,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是国家赋予四川的重大机遇。我们要抢抓机遇,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完善消费业态、提升消费效能、优化消费环境,为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增添新动力。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⑧

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川渝两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川渝两地山同脉、水同源,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必须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要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川渝共同守住长江上游生态防线和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既是现实挑战,也是使命所在。一方面,要共建生态网络,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廊道,依托龙门山、华蓥山、大巴山等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加强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另一方面,要共抓生态管控,统筹建立并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联合调度,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切实担负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政治责任。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要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长江在川渝地区流经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平原人口稠密区和工业集聚区,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叠加交织,生态治理点散面广量大。实现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必须统一环保标准,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开展跨区域联合环境执法,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须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在长江、嘉陵江一级支流开展水环境治理试点示范,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川渝地区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生态沃土。我们要倍加珍惜大自然的特殊恩赐,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

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才更具备可持续发展后劲。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⑨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到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离不开两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这对发挥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提升成渝地区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成为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是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视野的战略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在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上做文章。通道是开放的基础,也是制约内陆开放的短板。这些年,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下,成渝地区开放通道硬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下一步要依托已有通道,完善共建共享、合作和衔接机制,立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完善亚欧通道,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提高对外开放大通道的合作质量、通关效率。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在共建开放平台上做文章。合则强,孤则弱。平台是合作的重要抓手,要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为重点的内陆开放门户,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与各地广泛合作是内在要求,既需成渝联手,也要加强成渝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在产业、技术、生态等多方位开展深入合作。

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力气。制度通则合作顺,只有破除不适应开放的制度,打通各个流程环节,才能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必须持之以恒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下定决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任务,要依托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产业互济的基础,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合作区在共建平台、整合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索。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完善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逐渐消除生产要素自由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一个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就一定会建成,进一步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⑩

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我国城乡关系走过了城乡二元分割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城乡关系调整阶段、城乡统筹阶段,目前正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演变。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成渝地区既有成都、重庆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有边远农村,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将制约长远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在城乡之间推动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实效。

推动人口、土地、资金等城乡要素高效配置,才能充分释放发展和创新的活力。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要推动都市圈内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完善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政策措施。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要探索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制度,深化土地用途转用模式探索,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管理、统筹开发利用制度。增强城乡建设资金保障,要推动城市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在农村投资,鼓励创新开发适应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

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让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选择。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推动城乡一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城乡路网和公交网络,推进市政管网升级改造和向乡村延伸;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有效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应依托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依法流转和高效配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要培育高品质特色小镇,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融合见实效,城乡更美好。当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更顺畅、公共资源配置更均衡、生产力布局更合理,必将促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下坚实基础。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

强化成渝地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共享包容,改善民生”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要原则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强化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两地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已奠定了良好基础。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既有利于促进两地人员、信息等要素的加快流动,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又能够有效促进公共资源在双城经济圈各级各类城市间合理配置,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使成渝地区的人民群众更幸福。可以说,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群众获得感的基础保障。要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上下功夫,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要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上下功夫,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双城经济圈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跨省市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直接结算等服务。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等转移接续和信息共享、政策协同。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求成渝地区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是基础,从幼儿园到大学、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到国际教育,都要加强合作,其中要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组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支持高校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体育是活力之源,成渝地区要共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在场地、人才、高水平赛事上协同合作。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医疗保障之本,成渝地区要在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城市传染病救治体、完善联防联控常态机制上下功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渝地区医院、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确保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形式、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应对老龄化社会,成渝地区要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方面跨域区合作。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成渝一衣带水,要在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上下功夫。要通过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共同守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安全发展环境、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渝地区要坚持制度共建、资源共享,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评论员看“双圈”规划纲要

全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一年多来,川渝两地相向而行,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让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着力重点,为集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推进规划纲要实施,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既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双城经济圈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又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

任何工作要取得扎实成效,都离不开精心组织和周密实施。越是重大任务,越要强化组织实施。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积极主动寻求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解决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既可以保持推进规划实施的长期效果,也可以保证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后劲。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编制各项建设方案,研究出台各领域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要编制出台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形成规划和政策体系。

推进规划实施的快与慢、到位与否,宏伟蓝图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健全的合作机制。要健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落实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压茬推进各项任务。工作作风决定工作成效和质量。推进规划实施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不签空协议,不玩虚概念,不搞纸上谈兵,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培育合作文化,营造共同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氛围。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年,让我们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规划纲要》落到实处,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