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信息化和信息系统知识点汇总信息系 [复制链接]

1#

说明:

汇总了市面上几个著名培训老师课程中的重点,同时用不同颜色区分出来了解、掌握、必考等关键知识点。

与大家做分享,后续会陆续将其他章节也发出来。

1.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1.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1.1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1.1.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的特性:

●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动态性、相对性、依附性、变换性、传递性、层次性、系统性、转化性。

●信息的7个质量属性

●(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昨天的天气信息不论怎样精确、完整,对指导明天的穿衣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信息的价值为零。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信息的传输模型

●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和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信息传输模型

●信源:如QQ使用者

●信宿:归宿或接收者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编码器:如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等

●译码器:如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噪声:理解为干扰

●1.1.2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的特性

●(1)目的性。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

●(2)整体性。组成系统

●(3)层次性。

●(4)稳定性。是可以预见的;并能被预测;可以预估的

●(5)突变性。剧烈变化过程

●(6)自组织性。自发组织起来

●(7)相似性。有相似性,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相关性。相互联系的

●(9)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信息系统的特性

●(1)开放性

●(2)脆弱性

●(3)健壮性

●1.1.3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从小到大的五个层级

●(1)产品信息化。如集成了车载电脑系统的小轿车。

●(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及生产制造系统、ERP、CRM、SCM等。

●(3)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

●(4)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

●(5)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等

●信息化基本内涵的启示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的空域是*治、经济、文化、*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社会生产工具;

●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两网,是指*务内网和*务外网。

●一站,是指*府门户网站。

●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十二金,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宏);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5个业务系统建设;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5个业务系统建设。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图

●图示

●(1)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2)信息网络。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是基础设施。

●(3)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4)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5)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6)信息化*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1.1.4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五类)

●总结图示——简称

●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对组织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

●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

●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余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

●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

●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

●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

●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编码、测试)

●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

●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

●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

●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运行维护

●维护和评价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四类)

●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维及消亡四个阶段

●从项目阶段划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

●1.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

●基本概念

●由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Analysis,SA)、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Design,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Programming,SP)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为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

●主要特点

●开发目标清晰化

●开发阶段工作化

●开发文档规范化

●设计方法结构化

●不足及局限性

●开发周期长

●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方法

●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是该对象类的一个元素。

●与结构化方法类似,OO方法也划分阶段,但其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之间已经没有“缝隙”。这三个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明确,某项工作既可以在前一个阶段完成,也可以在后一个阶段完成。

●OO方法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O0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

●OO方法的不足大型项目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将结构化方法和OO方法结合起来。首先,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自底向上地采用OO方法进行开发。

●原型化方法

●基本概念

●原型化方法也称为快速原型法,或者简称为原型法。它是一种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原型法的分类

●实现功能来分,可分为水平原型和垂直原型两种。

●水平原型也称为行为原型,用来探索预期系统的一些特定行为,并达到细化需求的目的。水平原型通常只是功能的导航,但并未真实实现功能。水平原型主要用在界面上;

●垂直原型也称为结构化原型,实现了一部分功能。垂直原型主要用在复杂的算法实现上。

●最终结果来分,可分为抛弃式原型和演化式原型。

●抛弃式原型也称为探索式原型,是指达到预期目的后,原型本身被抛弃。抛弃式原型主要用在解决需求不确定性、二义性、不完整性、含糊性等;

●演化式原型为开发增量式产品提供基础,逐步将原型演化成最终系统。主要用在必须易于升级和优化的场合,特别适用于Web项目。

●原型法的特点

●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

●用户参与度大大提高,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

●系统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受。

●原型法的不足

●开发环境要求特别高

●管理水平要求高。

●原型法的适用点

●原型法适用于那些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事实上,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于原型法开发;而对于技术层面的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则不宜用原型法。

●面向服务的方法

●基本概念

●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SO)的开发方法。

●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1.3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1.3.1网络标准与网络协议

●OSI协议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是将网络地址(例如,IP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例如,网卡地址),在TCP/IP协议中,网络层具体协议有IP、ICMP、IGMP、IPX、ARP等。

●(4)传输层: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传输到B点。具体协议有TCP、UDP、SPX。

●(5)会话层: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常见的协议有RPC、SQL、NFS。

●(6)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加密、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常见的协议有JPEG、ASCII、GIF、DES、MPEG。

●(7)应用层: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在TCP/IP协议中,常见的协议有TP、Telnet、FTP、SMTP。

●网络协议和标准

●IEEE规范包括:.3(以太网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局域网协议、.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无线网协议

●IEEE.3标准以太网10Mb/s传输介质为细同轴电缆

●IEEE.3u快速以太网Mb/s双绞线

●IEEE.3z千兆以太网0Mb/s光纤或双绞线

●广域网协议包括:PPP点对点协议、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xDSL(DSL数字用户线路的统称:HDSL、SDSL、MVL、ADSL)DDN数字专线、x.25、FR帧中继、ATM异步传输模式。

●TCP/IP

●TCP/IP协议是intenet的核心。

●应用层协议(主要有FTP、TFTP、HTTP、SMTP、DHCP、Telnet、DNS和SNMP等)

●FTP(FileTransport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是网络上两台计算机传送文件的协议,运行在TCP之上。FTP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需建立两条TCP连接,控制信息(使用21号端口),另一条用于传送文件内容(使用20号端口)。

●TFTP(TrivialFileTransferProtoco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建立在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之上,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建立在TCP之上。

●SMTP(SimpleMailTransfer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一种提供可靠且有效的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

●DHCP(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建立在UDP之上,分别是固定分配、动态分配和自动分配。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基本功能是允许用户登录进入远程计算机系统。

●DNS(DomainNameSystem,域名系统)在Internet上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

●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传输层协议(TCP和UDP)

●TCP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传输服务。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大,对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网络层协议(IP、ICMP、IGMP、ARP和RARP等)

●IP所提供的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无连接的和不可靠的

●ARP用于动态地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网卡地址,也称为MAC(MediaAccess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每块网卡都有唯一的地址;RARP用于动态完成物理地址向IP地址的转换。

●ICMP(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网际控制报文协议)用于发送差错报文的协议

●IGMP(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允许Internet中的计算机参加多播。

●1.3.2网络设备

●常见网络设备及分层归属

●物理层交换(如电话网)、链路层交换(二层交换,对MAC地进行变更)、网络层交换(三层交换,对IP地址进行变更)、传输层交换(四层交换,对端口进行变更,比较少见)和应用层交换。

●明细说明

●常见无线网络产品

●无线网络的产品有无线网卡、无线AP、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等。

●1.3.4网络存储技术

●直接附加存储(DirectAttachedStorage,DAS)

●将设备通过SCSI电缆直接链接服务器,存储依赖于服务器,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

●当存储容量增加时,DAS方式很难扩展。

●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AttachedStorage,NAS)

●采用NAS存储设备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连,由用户通过网络访问。

●类似于一个专用的文件服务器,仅仅提供文件系统的功能。

●不仅仅响应速度快,而且数据传输速率也很快。

●支持多种TCP/IP网络协议,主要是NFS(NetFileSystem,网络文件系统)和CIFS(CommonInternetFileSystem,通用Internet文件系统)。

●特点是进行小文件级的共享存取。

●NAS存储支持即插即用,可以很经济地解决存储容量不足的问题,但难以获得满意的性能。

●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AreaNetwork,SAS)

●它没有采用文件共享存取方式,而是采用块(block)级别存储

●它是通过专用交换机将磁盘阵列与服务器链接起来的。

●按照技术划可分为三种

●FCSAN。FC(FiberChannel,光纤通道)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主要缺陷是成本和复杂性。

●IPSAN。基于IP网络实现数据块级别存储方式的存储网络。设备成本低,配置技术简单,可共享和使用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可以使指令能够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而过程完全不依赖于地点。

●IBSAN。IB(InfiniBand,无限带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有效性。

●1.3.5网络接入技术

●有线接入

●PSTN(PublicSwitchingTelephoneNetwork,公用交换电话网络)

●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俗称“一线通”

●ADSL(AsymmetricalDigitalSubscriberLoop,非对称数用户线路)

●FTTx+LAN接入(光纤+局域网接入)根据光纤深入用户的程度,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FTTC(FiberToTheCurb,光纤到路边)、FTTZ(FiberToTheZone,光纤到小区)、FTTB(FiberToTheBuilding,光纤到楼)、FTTF(FiberToTheFloor,光纤到楼层)和FTTH(FiberToTheHome,光纤到户)。

●HFC接入(同轴光纤技术(HybridFiber-Coaxial,HFC),利用有线电视链接。

●无线接入

●无线接入,以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媒介。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最常用的无线网络接入技术主要有WiFi和移动互联接入(4G)。

●补充

●补充知识点

●1.3.6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工作可分为网络规划、网络设计、网络实施三个阶段。

●网络规划包括内容

●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对现有网络的分析和描述。

●网络规划分层

●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接入层: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链接到网络。

●汇聚层,是核心层和接入层的分界面,完成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以及其他数据处理的任务。

●核心层,网络的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主要目的是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

●网络设计工作包括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传输介质与距离以及可靠性。

●(2)主干网络(核心层)设计。根据用户方网络规模大小、网上传输信息的种类和用户方可投入的资金等因素来考虑。

●(3)汇聚层和接入层设计。汇聚层的存在与否,取决于网络规模的大小。

●(4)广域网连接与远程访问设计。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网络用户的数量。

●(5)无线网络设计。适用于很难布线的地方(比如受保护的建筑物、机场等)或者经常需要变动布线结构的地方(如展览馆等)。支持十几公里的区域,因此对于城市范围的网络接入也能适用。可设想一个城市的任何角落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

●(6)网络安全设计。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如下:

●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

●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7)设备选型。

●1.3.7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类型

●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Oracle、MySQL、SQLServer、MongoDB等,前三种均为关系型数据库,而MongoDB是非关系型的数据库。

●MongoDB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数据库,是介于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之间的产品。

●1.3.8数据仓库技术

●基础概念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ETL(Extract/Transformation/Load,清洗/转换/加载)

●体系结构

●图示

●数据源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

●OLAP服务器:具体实现可以分为:ROLAP、MOLAP和HOLAP。ROLAP基本数据和聚合数据均存放在RDBMS之中;MOLAP基本数据和聚合数据均存放于多维数据库中;HOLAP基本数据存放于RDBMS之中,聚合数据存放于多维数据库中。

●前端工具: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

●1.3.9中间件技术

●基本概念

●共享资源,位于客户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信。

●(1)底层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JVM(JavaVirtualMachine,Java虚拟机)、CLR(CommonLanguageRuntime,公共语言运行库)、ACE(AdaptiveCommunicationEnvironment,自适配通信环境)、JDBC(JavaDatabaseConnectivity,Java数据库连接)和ODBC(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等,代表产品主要有SUNJVM和MicrosoftCLR等。

●(2)通用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Message-OrientedMiddleware,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和COM等,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Orbix、BEAWebLogic和IBMMQSeries等。

●(3)集成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WorkFlow和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等,代表产品主要有BEAWebLogic和IBMWebSphere等。

●完成不同层次的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

●(1)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的集成,可以采用CORBA授术。

●(2)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消息中间件产品。

●(3)为了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可以采J2EE中间件产品。

●1.3.10高可用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计算

●基本概念

●可用性(availability)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

●可靠性(reliability)是软件系统在应用或系统错误面前,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

●高可用性(HighAvailability)

●计算公式

●可用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来度量。可用性越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越长。可维护性用平均维修时间(MTTR)来度量,系统的可维护性越好,平均维修时间越短。

●可用性定义为:MTTF/(MTTF+MTTR)*%

●提高系统可用性常见战术如下:

●错误检测:用于错误检测的战术包括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

●错误恢复:用于错误恢复的战术包括表决、主动冗余、被动冗余。

●错误预防:用于错误预防的战术包括把可能出错的组件从服务中删除、引入进程监视器。

●1.4软件工程

●1.4.1需求分析

●需求的层次

●(1)业务需求。业务需求是指反映企业或客户对系统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来自项目投资人、购买产品的客户、客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市场营销部门或产品策划部门等。

●(2)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描述的是用户的具体目标,或用户要求系统必须能完成的任务。

●(3)系统需求。系统需求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软件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等(分法二)。

●功能需求也称为行为需求,它规定了开发人员必须在系统中实现的软件功能,用户利用这些功能来完成任务,满足业务需要。

●功能需求通常是通过系统特性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所谓特性,是指一组逻辑上相关的功能需求,表示系统为用户提供某项功能(服务),使用户的业务目标得以满足;

●非功能需求是指系统必须具备的属性或品质,又可细分为软件质量属性(例如,可维护性、可维护性、效率等)和其他非功能需求。

●设计约束也称为限制条件或补充规约,通常是对系统的一些约束说明,例如,必须采用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必须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之下等。

●质量功能部署(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分法三

●(1)常规需求。用户认为系统应该做到的功能或性能,实现越多角户会越满意。

●(2)期望需求。用户想当然认为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或性能,值并不能正确描述自己想要得到的这些功能或性能需求。如果期望需求没有得到实现,会让用户感到不满意。

●(3)意外需求。意外需求也称为兴奋需求,是用户要求范围外的功能或性能(但通常是软件开发人员很乐意赋予系统的技术特性),实现送些需求用户会更高兴,但不实现也不影响其购买的决策。

●需求获取

●常见方法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采样、情节串联板、联合需求计划等。

●需求分析

●一个好的需求应该具有无二义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性、确定性、可跟踪性、正确性、必要性等特性。

●需要分析人员把杂乱无章的用户要求和期望转化为用户需求,这就是需求分析的工作。

●使用SA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其建立的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围绕这个核心,有三个层次的模型,分别是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也称为状态模型)。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实体联系图(E-R图)表示数据模型,用数据流图(DataFlowDiagram,DFD)表示功能模型,用状态转换图(StateTransformDiagram,STD)表示行为模型。

●E-R图主要描述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DFD描述系统内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数据在它们之间传递的情况;STD表示系统的行为,指出作为特定事件的结果将执行哪些动作。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oftwareRequirementSpecification,SRS)是需求开发活动的产物,编制该文档的目的是使项目干系人与开发团队对系统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

●包含内容:范围、引用文件、需求、合格性规定、需求可追踪性、尚未解决的问题、注解、附录。

●需求验证

●需求验证也称为需求确认

●需求确认,起活动为了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SRS正确地描述了预期的、满足项目干系人需求的系统行为和特征。

●(2)SRS中的软件需求是从系统需求、业务规格和其他来源中正确推导而来的。

●(3)需求是完整的和高质量的。

●(4)需求的表示在所有地方都是一致的。

●(5)需求为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验证方法:需求评审、技术评审、需求测试

●UML

●结构包括构造块、规则和公共机制三部分。

●构造块

●规则

●公共机制

●UML主要有下列四种关系

●(1)依赖(dependency):依赖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事物的语义。

●(2)关联(association):关联描述一组对象之间连接的结构关系。

●(3)泛化(generalization):泛化是一般化和特殊化的关系,描述特殊元素的对象可替换一般元素的对象。

●(4)实现(realization):实现是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的一个类指定了由另一个类保证执行的契约。

●UML2.0包括14种图——

●(1)类图(classdiagram):类图描述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象图(objectdiagram):对象图描述一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构件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