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消化杂志,,40(08)沙素梅,陈芬荣,汪永华,等.
摘要
目的
探讨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coli)LF82菌株对UC小鼠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清洁级C57BL/6小鼠分为菌株UC组、UC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造模前1周,给予菌株UC组小鼠1×CFUE.coliLF82菌株灌胃,使菌株定植。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比较E.coliLF82对UC小鼠结肠炎症的作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3组小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F-肌动蛋白的变化,采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估结肠黏液分泌能力和纤维化程度。采用t检验、最小显著差异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菌株UC组小鼠造模第4、5、6、7天DAI评分均高于UC组[分别为(2.53±0.38)分比(2.01±0.53)分、(3.02±0.62)分比(2.67±0.24)分、(3.13±0.61)分比(2.20±0.24)分、(3.27±0.28)分比(2.20±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2.25、9.56、10.24,P均0.05)。菌株UC组小鼠结肠的大体形态损伤评分高于UC组[(6.17±1.94)分比(2.83±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菌株UC组小鼠CMDI和结肠黏膜MPO活性均高于UC组[(16.80±2.79)分比(11.80±3.11)分、(.3±77.5)U/mg比(.4±31.9)U/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均值差值为.82,95%CI72.12~.51;P均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结果显示,菌株E.coliLF82可侵入小鼠肠上皮下,引起结肠组织进一步损伤,使结肠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分布状况发生改变。PAS染色结果显示,菌株UC组和UC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健康对照组[(32.40±8.02)%、(41.90±8.99)%比(57.70±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3,P0.01),菌株UC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值为-9.50,95%CI-18.33~-0.67,P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菌株UC组结肠黏膜绒毛上皮部分被破坏,胶原纤维增生严重;菌株UC组和UC组胶原纤维面积比高于健康对照组[(51.83±5.78)%、(37.11±5.59)%比(15.4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72,P0.01);菌株UC组胶原纤维面积比高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值为14.83,95%CI8.91~20.76,P0.05)。
结论
E.coliLF82可加重DSS诱导的UC小鼠结肠炎症,导致结肠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还可降低小鼠结肠黏液分泌能力,增加结肠组织纤维化程度。
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难以彻底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一般认为,感染、环境等因素触发了遗传易感个体异常的肠道免疫反应,引起肠道持续的炎症和组织破坏,肠道微生态直接或间接参与包括IBD在内的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除外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E.coli)在IBD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其中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adherent-invasiveEscherichiacoli,AIEC)是近年来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