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严宗澄观扶持正宗与诸宗融合,宗密一心 [复制链接]

1#

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五代十国时期,促使佛教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有二:其一是安史之乱,其二是武宗灭佛。华严宗的变迁也与这两大事件息息相关。在安史之乱发生到唐武宗灭佛的约90年间,华严学僧遍布南北各地,就总体而言,以长安、五台山和杭州集中的专业华严学僧较多。在这一时期,推动华严学发生实质性进展的代表人物是澄观和宗密。他们的学说代表了整个华严宗理论发展的最后定型和禅化阶段。会昌年(—)之后,与中国佛教义学步入低谷的形势相适应,以诠释《华严经》的形式,融合外来文化因素与中国传统思想从而提出新理论的过程结束。后代编排的华严宗祖师传法系谱到宗密也就完结了。

一、澄观行履与著作

据《宋高僧传》卷五本传,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卒于元和中(—),享年七十余岁。

澄观11岁依本州岛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习《华严经》。自唐肃宗乾元(—)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他“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游学南北,几乎涉猎了当时全国范围内流传的各种经律论典籍,接触了当时禅教律各派著名僧人,他的求学经历几乎反映了当时佛教界的基本情况。澄观以“多能”著称,研习范围包括“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密咒仪轨”等。澄观了解南北佛教界的情况,精通中印佛学及中国传统典籍,为他继承和发展华严宗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大历十一年(),澄观游历五台山,接着又去四川峨眉山,“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此后近二十年间,澄观主要活动于五台山及周围地区,以行方等忏法,应请讲经和独处著述为主。他的代表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自唐德宗兴元元年()正月动笔,至贞元三年()完成。第二年,他应寺主贤林之请讲新著。贞元七年(),他又应请到太原崇福寺宣讲。

贞元十二年(),澄观奉诏到长安崇福寺,参加“四十华严”的翻译。直到逝世,澄观一直在长安地区参加佛经翻译、从事著述和讲经活动。贞元十四年()新经译出后,德宗命其造疏,于是他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书成进呈,德宗命其两街各讲一遍。这表明,他的注疏已成为钦定著作。

贞元十五年(),德宗授澄观“镇国大师”号。澄观还参加了《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的译事。唐顺宗曾诏澄观讲《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及《食肉得罪因缘》。元和五年(),唐宪宗诏澄观入内殿讲华严法界宗旨。澄观自入长安后,与诸多朝臣和地方官吏有往来。澄观的弟子有“一百许人,余堪讲者千数”。华严宗的影响因此在佛教界和社会上迅速扩大。

澄观的全部著作据称有四百余卷,故有“华严疏主”之誉。他系统注解“八十华严”的著作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简称《华严经疏》)六十卷。《宋高僧传》谓,澄观因感到《华严》旧疏“文繁义约”而撰此书,实际上,澄观的注疏篇幅超过以往的任何同类著作。按澄观自己的说法:“晋译幽秘,贤首颇得其门;唐翻灵编,后哲未窥其奥。”法藏系统注解了晋译《华严》,但是注解唐译《华严》的工作没有完成。注解唐译《华严》的有李通玄、慧苑等人。澄观是因为对唐译《华严》的注疏著作不满而撰此书,表明了他继承法藏学说的意图。总的来说,此书虽有不少发挥,而且接受了李通玄的影响,但继承法藏学说,并使之系统化、定型化的特点十分突出。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演义钞》)九十卷。在澄观宣讲《华严经疏》过程中,众多听讲者不断提出问题,此书即是为回答这些问题而作。同时,此书也对《华严经疏》做了系统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讲,此书有系统整理、归纳澄观全部学说思想的性质。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注解“四十华严”。其主要内容与《华严经疏·入法界品》的释文相同,对“四十华严”独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部分详加注释。

《华严法界观玄镜》(《华严法界玄镜》)二卷,注解传为法顺所作的《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此文原夹杂在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中,未指明是法顺撰。自澄观开始认为其是法顺著作,但他未讲原因。《华严法界玄镜》当作于澄观晚年,其注文反映了他的成熟学说,特别反映出他此时有关“四法界”的学说已经定型。

《三圣圆融观门》(《三圣圆融观》)一卷。因有人问及《华严经》“以二圣(指普贤和文殊)表法之二义”,遂著此书,论述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关系。“三圣圆融”是澄观受李通玄影响,在华严学僧内部创立的新说。

此外,澄观还著有《大华严经略策》(简称《华严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简称《华严经七处九会颂》)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答顺宗心要法门》)一卷等。已佚著作有《十二因缘观》《法华经》《楞伽经》《中观论》等经论的疏钞。

二、澄观华严思想内容与特点

(一)扶持正宗与诸宗融合

澄观在《演义钞》卷二末指出自己研究《华严》、制造经疏的目的:“使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调整佛教内部各宗关系,纠正各派在修行方面的偏差,在崇奉华严教义的前提下,使禅教各宗融合,是澄观学说的特点。就属于“教”门的华严、天台等派僧人言,他们的修行弊端是“不详至理,不参善友,但尚寻文,不贵宗通,唯功言说”。这是以禅宗的长处批评教门的短处。

在澄观时代,正值南宗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两派兴盛发展。他们虽然强调遍参寻访(参善友),提倡证悟自心,但又轻视佛教经典,轻视戒律(有违教理之规)。所以澄观要求他们应克服“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的弊端。澄观最终主张把信奉经典教条与观行体验结合起来。

澄观在继承法藏思想,批判吸收各宗学说的过程中,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支派三个方面。全面吸收禅宗心学理论,将南宗和北宗平等看待,统统列为“顿教”,是他对禅宗的基本态度。澄观在给唐顺宗讲“心要法门”时,很精练地概括了“心”的特征及证悟自心的手段:“至道本乎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然不昧。性相寂默,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澄观劈头所讲的“心要”,与其说是华严宗的“心要”,不如说是禅宗的“心要”,此后《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亦收此文。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