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低温赤皮水霉病及其防治药物的选择健康完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好 http://www.zgbdf.net/m/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每年的春节前后就像每年的预订节目似的"水霉病"现在又开播了。鱼儿受伤,正值低温,特别令人最头痛的事就是鱼儿长"毛"后大量死鱼,说这"最头痛"之说是指只要鱼一发病,基本上无药可救。每年都发生,每年都在说,每年都这样,每年都如此,每年都惨烈!该来的还是来了,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个水霉病往往搞得我们焦头烂额。

一、因果关系

鱼体受伤,鱼体长毛,最后成批死鱼,这种现象即为常说的鱼的"水霉病",其实,标准的称呼应该是低温赤皮水霉病,或者称为鱼类低温受伤综合症。受伤严重的鱼,有时还没等水霉滋生就会死鱼,这时候就只能称为低温受伤赤皮病。

单就该病来说,鱼受伤是内因,低温是外因,内因外因要同时具备才会有不可救治后死鱼的结果,内因+外因=结果,这个因果联系非常强烈,缺一不可,因为鱼不受伤就不会发生水霉病,水霉菌只能在伤口上滋生,健康完整的鱼是不会发病或者感染的,所以,保证鱼体不受伤才是最好的防范方法。

二、究其原因

每年发生的水霉病死鱼,造成的损失也不小。在冬春低温时段大约是头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3月间,卖鱼和买鱼下塘的人很多,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往往这个时候的鱼鳞松弛,加上冬天停食会致鱼体不强健,其抗应激能力很低。因此,稍有折腾就特别容易暴发鱼体受伤后烂身充血及其水霉,其后大量死鱼。

(泥浆浑水呛鱼)

另外,凡是发生严重的低温赤皮水霉病的,人为因素也占有很大的比率,甚至是主要原因。因操作技术不熟练(比如收网过快、集鱼时水少且浑浊等),野蛮捕捞(强度过大,网线粗糙),或者象上市鱼那样的装鱼过多(密度过大拥挤至鱼儿疲惫不堪),或者运鱼的水质恶化(如没暂养排空粪便又少于换水致水脏又臭),或者远距离的长途鱼,或因苗种体质虚弱,或因暂养不当甚至没吊水,或因激烈跳跃碰撞,或因气候严重不适(如温度过低、冷冻),或因本身鱼体带病,或因过秤干水太久致挤压,等等。

三、发病原理

买鱼下塘的再养鱼,转塘后或者捕捞后的留塘鱼,如果受伤严重又恰逢低温,很有机率致病,因为鱼伤后最怕低温。受伤后赤皮病并发水霉病的水霉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在低温环境下表现活跃,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具有伺机而动的特性。(鱼体受伤)

掉鳞落甲严重、体表粘膜被破坏等都会给水霉菌带来可乘之机,因为水霉菌本质上具有腐生性,健康鱼不会被感染,它只会在已经死亡或受伤鱼体或卵粒上生长繁殖。只要温度(低温)适宜,鱼体受伤,基本上均可感染水霉病,有伤口有菌丝,这就是水霉病很难治疗的根本原因。水霉菌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各种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各阶段均可被感染。

四、症状表现

低温赤皮水霉病,只要是低温+受伤两者具备,其症状明显可轻易识别。一般情况下是先“赤皮”后“水霉”(先受伤引起赤皮病,再并发水霉病)。

水霉菌往往先寄生在伤口内吸取养料后萌发,菌丝向内深入肌肉,表症不明显,这是赤皮病前期阶段,此时有药可治;最后,菌丝向外生长出棉状毛,其状如覆盖棉絮,肉眼可见,此时已病入膏肓,基本上已不可救治,也就是说,凡是伤口已溃烂,水霉菌丝深入体内又外长明显,则大多没有挽救的希望。因此,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

五、提前防范

避免或者切断、改变、消除一定的致病条件(比如鱼体受伤)是防治水霉病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慎重应对。有些养鱼户在秋末时或还没到不吃料的时节就提前断料停喂,使鱼苗虚弱过冬,这类苗种大多受不了捕捞或密集装运的折腾。因此,尽量找信誉好、口碑好、技术好的苗种场点买苗买鱼,尽量在一年到头都在经常卖苗的苗种场点去买苗,因为操作熟练得多,尽量带水过秤计数,买本地或近程鱼,农贸市场上又转车的鱼更不能要。

另外,清塘鱼和湖泊、河道以及水库等大水面的鱼,不宜冬春时节买来又养,干水后清塘的鱼几乎遍体鳞伤,大水面的鱼在宽大水体很少受到惊扰锻炼,有"娇生惯养"之嫌,这些注意点都得小心在意。

捕捞苗种时的操作最为关键,用网具捕捞时一次性捕捞量不能过大,以防密度大而造成拥挤撞伤,推荐用抬网最好。苗种运输时,一定要"吊水"暂养后空腹运输,装鱼密度应小一些为宜。当再养鱼下塘后用杀菌药一到两次消毒提前预防,有条件的调节一下水质,只有这样方能尽可能的避免鱼病的发生。

当然,作者本人主张是避开冬末和早春购买苗种为好。在西南地区,尽量在10月小阳春或者冬天来临(11月)之前和3月油菜花开了之后,苗种和再养鱼下塘转塘较为适宜。

六、常用药物

按照近些年的习惯用药,大家都基本上熟知,但效果并不好甚至没有疗效。用来提前预防、病得较轻和抑制尚未发病时,也许有效。

(显微镜下的水霉菌)

1.水杨酸

水杨酸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羟基苯甲酸”,即常见的"水霉净"药品,是含有石碳酸环的环型结构物。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在鱼体表感染真菌时可软化角质层,角质层脱落时也将菌丝同时脱落,此外,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

2.硫醚沙星

硫醚沙星,又名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是一种以合成大蒜素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制剂。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丙烯基三硫醚(50%-80%)、二丙烯基二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组成。

3.五倍子末

五倍子系漆树科植物盐肚木的叶或小叶上干燥虫瘿,由五倍子蚜虫穿生而形成。常用于治疗人的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水产上多用来防治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的缺点是泼洒用量大,2-4克/立方米水体,先将五倍子磨碎后煎水或用开水浸泡。

4.大蒜素

大蒜素对真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抗真菌作用强度与苯甲酸、山梨酸相当。

5.二硫氰基甲烷

二硫氰基甲烷(MT)是一种高效、广谱性优良的药剂,对水体病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都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作用机理是:二硫氰基甲烷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的硫氰酸根阻碍了病原微生物呼吸链中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有害病原的死亡。近年二十年实际应用中证明,二硫氰基甲烷溶液对控制水霉病效果较好。

6.食盐小苏打合剂

每亩水面1米水深使用食盐5斤加小苏打5斤混合泼洒,第二天使用碘剂(复合碘、聚维酮碘等)泼洒,其后可以再使用食盐加小苏打合剂一次。这是倪达书先生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了水霉菌是水生微生物,对盐分较为敏感的特点,加入食盐抑制其生长。小苏打(碳酸氢钠)的作用,除了增加水中盐度,同时可以提升水体酸碱度(pH)。

7.成品药

目前市售防治赤皮病、水霉病的药物很多,这些厂家成品药均可以使用但效果大多不好,或许是水霉病本来就不好治。另外,还有多烯类和非多烯类的抗真菌药,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因泼洒用药成本高,所以在实际上使用很少。

七、建议用药

上列几种药物均可以采用,特别是用于发病前期的治疗效果好一些,但要轮换连用5-7天为一疗程。内服药可以不用,因为一是低温时本来鱼就不大开口吃料。二是发病无论轻重都不会吃食。在治疗时,最近几年的冬天车轮虫也寄生严重,因此配用杀虫药一次为好,另外,如果是老塘老水的改底一次为宜。

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用药大多无治的困境,办法总比困难多,想方设法去破防,作者建议推荐如下的一些药品用于低温赤皮水霉病的防治,仅供借鉴参考。

1.蛋氨酸碘

用氨基酸作为络合剂的蛋氨酸碘,作为一个新型药品,杀菌力广谱,有杀病毒的效力,并且没有药残。我们平常说的聚维酮碘的载体是聚维酮,而蛋氨酸碘的载体是蛋氨酸,用蛋氨酸碘的效果比我们平时用的聚维酮碘好,但药价高些。

(为避有广告之嫌,仅截图以示)

蛋氨酸碘稳定性好,渗透性强,几乎没有刺激性。蛋氨酸碘和聚维酮碘一样,可以和很多甚至是所有消毒药物配合使用,更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用于水生动物的出血、烂鳃、腹水、肠炎、疥疮、腐皮、赤鳍、溃烂、烂尾、烂嘴、赤皮、打印、脱粘等疾病。

2.头孢类药物

头孢类药物,其主要成份头孢噻呋是第三代动物专用头孢菌素,国家二类兽药,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阳性、包括B-内酰胺霉菌株均有强效。主要通过阻断黏膜肽链的交叉链接,破坏细胞壁,杀灭细菌,体内血药浓度可持续72小时,不易产生抗药性,是目前杀菌力最强的药物之一。

(为避有广告之嫌,仅截图以示)

头孢类药物可以用于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烂尾病、弧菌病、爱德华菌病、细菌性败血症,白头白嘴病,白皮病,腐皮病等细菌性疾病。

3.纳米银药物

纳米银药物,可以迅速深入透析感染组织抑菌消炎,快速修复创伤组织,促进细胞再生,具有高效、无毒、无副作用、无腐蚀性、无残留、使用安全等特点。

(为避有广告之嫌,仅截图以示)

纳米银具有超强渗透性,强大的抑制细菌(诺卡、杆菌类、肠炎类等)、病毒(虹彩病毒、出血病、白斑病、各类杆状病毒、传染性组织坏死病毒等)、真菌、弧菌、疱疹等功能,彻底清除水体常见的弧菌、真菌、霉菌、顽固耐药菌。

(上鱼完整健康,下鱼受伤脱甲)

上述3类药物,很多厂家都有生产均可采用,加上前列的7种药物和一些专门杀灭水霉菌的复方组合药物,除了重伤致鱼发病无可救治外,综合施治疗程后有一些治疗效果。

(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养殖信息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