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angshengyinhsi/m/29715.html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年)》的通知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年8月27日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年)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之举。为发挥“两区”政策优势,推进“五子”联动协同,加快“十四五”时期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国内消费与国际消费统筹发展,坚持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协同促进,坚持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两端发力,坚持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并举,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北京率先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
(二)工作目标
到年,本市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关键指标方面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际知名度。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显著提升,“买全球、卖全球”国际消费市场地位凸显。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和首都形象亲和力的知名品牌活动。入驻一批全球知名品牌中国区总部、亚太区总部和全球顶级品牌投资商、运营商。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
——消费繁荣度。全球消费的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绿色消费日益成为新时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最终消费率超过60%。
——商业活跃度。对全球消费链的掌控力显著提升,形成线上和线下、商品和服务、生产和流通深度融合的市场体系。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到家左右,在重点商圈的覆盖率达到%,即买即退试点商店在国际化商圈覆盖率达到%。各区至少有1个现代化的综合商圈,至少有1条商业步行街,各平原新城至少拥有1家五星级酒店。
——到达便利度。国际航空连通率进一步提高,通关更加便捷,“轨道上的京津冀”得到巩固提升,国际国内高效畅通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与商业体的通达度、融合度显著提升,接驳便利性持续增强。建成一批轨道交通综合体,打造约20个集购物、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轨道微中心。
——消费舒适度。服务标准与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放心消费”软环境持续优化,消费者满意度、消费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居全国前列,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消费配套服务的“典范之城”和服务品质的“首善之城”基本建成。
——政策引领度。部门协调更加高效,促进消费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与“两区”政策的联动更加紧密,消费市场开放度显著提升,成为展现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二、重点任务
(一)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
1.打造彰显文化时尚魅力的消费地标。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加快推进街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将王府井步行街打造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商业街区,带动王府井商圈成为“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地标。开展公共空间重塑,引入一流管理模式,利用琉璃厂、前门地区老字号资源优势,将前门大栅栏商圈打造成为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优势互补,推进西单—金融街商圈一体化建设进程,打造以“品牌+品质”为特色的时尚魅力消费圈。
2.提升中心城区消费集群国际竞争力。将国贸商圈打造成为精品消费承载地、商务出行首选地和国际化生活样板区。以华贸购物中心、国贸商城、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发首秀,开发特色夜间演艺活动,加快形成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均衡本市东、西部商业布局,点亮西部夜经济。推进山水自然资源、冬奥元素、工业遗存和商业融合发展,将首钢园培育成为以“体育+创意”为特色的全球首发消费圈。依托文体产业资源优势,优化沉浸式商业综合体布局,将华熙LIVE·五棵松培育成为以“时尚+多元业态融合”为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借助中关村科学城高科技企业集聚优势,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成为上地—永丰—西北旺多点均衡发展的优质商圈。缩小本市南、北部商业差距,重塑南部商业新格局。发挥南中轴地区区位优势,利用大红门—南苑疏解腾退空间,加速文化、科技、商务等产业要素聚集,重点发展多业态融合的消费空间载体。推进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体一体化项目建设,吸引科技、金融企业落户,将丽泽地区培育成为以“数字+商务”为特色的数字体验消费圈。建设一批国际特色街区。推动蓝色港湾国际商区建设与打造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深度联动,重点发展都市休闲、餐饮购物等业态,打造一站式家庭购物目的地和高品质休闲聚会首选地。推广三里屯商圈经营管理模式。支持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依托第四使馆区,建设文化、艺术、零售等多领域融合的商业街区,探索消费服务与预办登机一体化试点,打造“第二个三里屯”。
3.建设城市副中心新型消费圈。打造要素聚集的高端商务区。以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为重点,植入新经济业态,培育新消费场景,提升新消费体验。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运河景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建设为重点,布局一批高品质消费设施。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集群,建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生活品质。
4.布局“多点一区”消费新载体。按照站城一体化模式,推进怀柔南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平谷站等一批轨道微中心建设,打造集购物、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链。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做强做优康养休闲、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与数字健康创新融合的特色消费中心。以世界休闲大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将金海湖小镇打造成为会议会展小镇、购物消费小镇和旅游小镇。依托龙域、龙泽、龙德三大特色商圈,引入新消费业态,加大新场景应用,补齐实体书店、小剧场、小影院、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文化休闲设施,提升消费品质,将回天地区打造成为“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重地。依托乐高主题乐园、国家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将周边区域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
5.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利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竺综合保税区等资源,加强免税店、跨境电商体验店等商业布局。推动天竺综合保税区创新升级,积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服务、保税租赁等业态,在祥云小镇等成熟商圈设立天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加快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购物小镇,打造集购物、免税、娱乐、商务、酒店、体育、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商贸旅游综合体,高标准打造南中轴国际交往新空间。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探索建设“无关化商务区”,为国际中转旅客就近参加商务、学术等短期交流活动提供便捷服务。高水平推进国际航权航线开放,优化国际航班时刻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等政策效应,持续提高国际旅客中转率。试点建设商品和服务质量示范区,制定完善商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探索形成较为完备的商品和服务保障体系,打响“北京购物”品牌。争取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货运航空业务权,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放,全面提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货运综合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年,货邮吞吐量达到万吨,货量、航线、品质和区域贡献大幅提升。
6.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城市更新。扩大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升级试点范围,改善亲子消费环境,开展广告牌匾标识规范、交通综合治理、智慧场景应用等创新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公主坟商圈等一批传统商圈改造升级。统筹考虑环境设施、规划布局、功能品质、智慧服务、文化特色、管理机制、综合效益等指标设计,制定步行街建设指引。以望京小街精细化改造为样本,依托城市更新,高质量改造提升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文化底蕴的步行街。支持探索打造集购物、休闲、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情景体验式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鼓励“前店后仓”等模式创新,发展具有国际品质和北京特色的后街经济,打造主辅街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消费场景。
7.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建立“以周边支撑中心、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机制,整合京津冀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短途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环京2小时旅游消费圈。推进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态旅游区、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世界遗产联合推广计划,以长城、大运河等世界遗产为纽带,打造跨区域“世界遗产”主题旅游产品。推动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融合发展,加强与唐山港、黄骅港等港口群对接,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研究开行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推动京津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式联运协同发展,构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陆海空口岸体系,快速提升京津冀区域多式联运服务能力。
(二)消费品牌矩阵培育行动
8.集聚优质品牌首店首发。加快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出台,强化对品牌商标权和商品专利权的保护,吸引国内外一线品牌总部机构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品牌运作能力的投资商、运营商在京落地,汇集本土、国际品牌。加大商业品牌首店政策实施力度,引导各区因地制宜出台鼓励品牌首店发展的配套措施,通过开通品牌首店服务“绿色通道”,助力品牌首店落地选址和推广,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定制中心,发展原创品牌概念店、定制店,构建品牌汇集、品质高端、品位独特的优质商品供给体系。力争到年,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将本市打造成为全球首发中心。支持首钢园区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全球新品首发首秀活动平台,在新品发布资源对接、活动审批、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便利化服务。加强首店品牌营销,持续开展“北京首发节”,在王府井、CBD、三里屯、北京坊等重点商圈开展“京彩首店”打卡指南发布、品牌首秀京城线上推广促销等活动。
9.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坚持首善标准,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力争到年,“北京老字号”认定总数达到家左右,拥有的国家级非遗技艺达到50项左右、市级非遗技艺达到90项左右。引导餐饮、食品、零售、文化等行业老字号汇聚,在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等区域打造10个左右老字号聚集区,重塑城市商业名片。支持老字号餐饮原址老店或旗舰店改造升级,保持原汁原味商业风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认定约名“北京老字号”工匠,鼓励年轻人从业学艺,强化技艺传承。打造50个以上老字号博物馆,开展“老字号博物馆探秘”活动,积极宣传老字号文化。推动老字号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力争九成以上老字号企业实现“触网”、七成以上开展直播销售。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与知名IP跨界合作,推出蕴含京味文化的联名系列、文创系列和伴手礼系列产品。发挥北京老字号协会平台作用,持续开展老字号嘉年华、新国潮等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动老字号精品上高铁、进社区、入驻线上平台,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推动老字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10.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到年,在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在美妆、食品、服饰定制、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消费品牌企业,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发挥红桥市场、王府井19号府、南阳共享际、首创·郎园Station等新消费品牌孵化地的示范效应,形成一批新消费品牌孵化聚集地。强化市区联动,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对孵化基地、孵化机构、入孵企业在租金减免、人才引进、首贷贴息、证照联办、实施告知承诺、实现商标注册便利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到年,力争孵化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其中亿级规模品牌20个以上,千万级规模品牌80个以上。
11.荟萃全球餐饮品牌。坚持中西合璧、南北交融,汇聚宫廷美味、市井小吃,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在京落户。引导本市餐饮企业在品牌定位、选址装修、菜品特色、制作工艺等方面注重与文化深度融合,深耕细作“中国京菜”,提升餐饮消费的文化艺术体验。科技赋能餐饮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美食直播、智慧餐厅、云厨房等“餐饮+互联网”新模式发展。支持第三方建立餐厅评价体系,推广优质餐厅在菜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打造一批高品质餐厅。服务保障好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利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及中华美食荟等平台,持续举办“中国京菜”美食文化节,推广北京餐饮品牌。力争到年,打造30条左右“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引进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约2.5万家具备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
12.打造时尚品牌活动风向标。按照数字化、国际化、高质量、引领性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中国影都”。办好中国国际时装周,打造集设计、发布、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时尚消费创新培育平台。持续提升“电竞北京”品牌吸引力,打造高品质赛事活动集群,吸引电竞产业集聚空间及国际赛事活动在京落地,做好赛事周边产业延伸和产品开发。继续办好北京国际音乐节,吸引全球知名文艺团体、文化机构、业界大师参与。以张家湾设计小镇建设为契机,推进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建设,增强北京“设计名城”影响力和传播力。支持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依托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等平台提升时尚引领力。办好每年消费季活动,打响“北京消费季”品牌,发挥平台引领作用,推动商旅文体联动,激发消费新活力。
13.加快绿色消费城市建设。引导绿色消费理念。深入践行“光盘行动”,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建设慢行友好城市,分区域制定慢行系统专项规划,提升绿色低碳出行体验。扩大绿色智能产品供给,实施节能家电、智能家电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智能商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带动汽车消费升级。倡导使用绿色可循环包装物。推动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等重点领域减塑,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
(三)数字消费创新引领行动
14.布局数字消费新基建。加快千兆固网和5G网络建设,到年实现市级重点商圈、市内重点景区等区域5G网络全覆盖。利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在朝阳区、海淀区建设信息消费示范区,在全市布局建设10个以上国际标杆信息消费体验馆,各区建设不少于3家特色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等精品游戏研发基地和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等电竞平台项目建设。
15.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在王府井、西单、国贸、三里屯等重点商圈试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加大AR虚拟试穿、VR虚拟购物等体验式消费场景应用,逐步实现商圈核心业务在线化、运营管理数字化、消费场景智慧化,促进传统商圈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转变。推进商超、便利店、餐饮等线下商业网点拓展数字化规范化营销新渠道,实现消费渠道、流量、信息、数据的智能融合。持续拓展无接触消费体验,在办公楼宇、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拓展智慧家居、智能停车、智慧养老等智慧环境应用,加快形成北京示范品牌。
16.丰富数字消费产品新供给。加大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支持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防疫设备、智能健身器械等新型产品研发应用。发展超高清视频等新型信息产品,推动5G+4K/8K、VR/AR等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研究出台促进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新兴影视业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数字产品研发,扩大优质金融信贷供给,建立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做好项目落地全流程跟踪服务。
17.培育数字消费新生态。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反向定制、数字零售、社交电商、在线健身、在线诊疗、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等数字经济新模式。围绕冬奥全场景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在本市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信服务、票务娱乐等重点场景应用推广,通过创新便捷支付方式为传统商业赋能。有序发展直播电商等营销新业态,在网络购物、本地生活服务、视频直播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规范化的消费平台类头部企业和直播电商类头部企业,孵化一批“北京网红”品牌。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支持智慧流通服务平台建设。办好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展名企成果展和数字技术体验等活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本市数字经济产业特色,提升数字消费能力。优化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营商环境,出台先行先试创新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有效监管,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四)文旅消费潜力释放行动
18.挖掘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精心保护好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加强系统谋划和整体保护,完善文物保护腾退利用机制,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充分展现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推动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充分挖掘城市文化IP资源,推广“故宫模式”,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建设好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打造北京文创品牌。培育“红色旅游”品牌,围绕北大红楼、卢沟桥和宛平城、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重点区域,加快红色主题产品开发,打造集参观、教学、培训、体验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书香京城”,健全示范书店评选标准,支持一批示范书店加快发展。优化实体书店结构布局,推进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依托王府井步行街改造升级,推动王府井书店、外文书店等实体书店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加大对文化精品力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头部文化机构和企业在话剧、京剧、音乐、电影电视等领域精心打造一批“艺术高峰”作品。
19.设计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丰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旅游消费主题功能,做强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板块,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发展本市北部旅游资源。设计开发北京冰雪游、北京冬奥游等主题线路,力争将古北水镇、北京世园公园、稻香湖打造为国家级旅游休闲区。加快本市南部旅游设施开发。以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等历史古迹为重点,结合山水自然资源利用和旅游休闲功能,打造“房山—门头沟—海淀”和“房山—丰台—北京老城”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计划,打造10条老城精品文化探访线,设计开发北京电影艺术之旅、北京音乐艺术之旅、北京建筑游等特色主题游线路。
20.打造重磅文旅消费产品。深入挖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轴线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现代科技促进非遗文化传播。高标准运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谋划建设后续工程,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聚焦时尚消费商圈、文创产业园区、体育休闲场所,举办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推出个北京网红打卡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住宿品牌,开发一批精品四合院酒店和精品民宿小院,推广一批以文化为主题、高品质中小型精品酒店。加大“北京礼物”开发力度,鼓励天坛公园等市属公园和文化文物单位,加快开发蕴含戏曲曲艺等传统京味元素和“双奥之城”等现代时尚元素的旅游文创商品,提升“北京礼物”吸引力和影响力。优化全市5A级景区布局,支持香山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4A级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推进智慧景区建设,鼓励重点景区开展旅游大数据分析应用,在门票预约、客流管控、动态导览等环节探索推广智慧营销和服务。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老厂区、城市副中心老旧厂房、首钢地区、门头沟区“一线四矿”等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打造“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鼓励市场主体拓展“文旅+科技”场景应用,认定个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5个以上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多元业态,丰富休闲娱乐功能。依托山、泉、湖等生态资源,积极推动北京植物园改造提升为国家植物园,推进门头沟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丰台区王佐镇全域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五)体育消费质量提升行动
21.培育全球顶级赛事活动。通过提高组织运营和市场推广能力,大力提升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品牌体育赛事国际影响力,打造“中网”“北马”城市名片。高质量完成工人体育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年亚足联亚洲杯足球赛筹备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山地户外等国际体育赛事。
22.打造冰雪项目消费目的地。积极推广冰雪消费,支持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大陆冰球联赛等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在京举办。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各区至少拥有1座标准规格室内冰球场。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继续办好北京市冬季运动会、冰球俱乐部联赛、快乐冰雪季等赛事活动,持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到年,全市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0万。
23.丰富体育消费供给。优化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形成奥体、工体、五棵松、首钢、副中心、冬奥赛区六大场地场馆群。完善“15分钟健身圈”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合理利用腾退空间、公园、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理顺足球管理体制,补齐场地短板,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体系化发展。依托本市体育资源优势,积极建设北京国际体育产业园项目,吸引体育企业总部、国家级体育运动协会、国际知名体育机构北京办事处等落户,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体育龙头企业。推广华熙LIVE·五棵松模式,将市级场地场馆群及体育中心打造为集体育、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体育主题消费圈。持续扩大“8·8北京体育消费节”品牌影响力,集聚线上与线下、国际与国内体育消费资源,搭建以京津冀为主体、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体育消费平台。激活体育消费市场化机制,积极培育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承办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赛事、日常性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大力发展体育赛事IP,让体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六)教育医疗消费能级提升行动
24.做强“留学北京”品牌。优化留学教育环境,研究制定外国留学生在本市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完善国际学生招生、教学、管理等政策,打造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加强师资建设,吸引世界顶级名校来京合作办学。吸引外资投资举办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北京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共建基地、共育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合作示范项目建设,打造行业领先的人才培养高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25.提升国际学校服务能力。优化国际学校布局。持续推进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三城一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布局一批国际学校。加快推进朝阳区北部、海淀区北部国际学校项目建设,营造“类海外”国际教育环境,服务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和人才引进需要。探索创新国际学校建设模式,深化涉外教育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涉外教育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国际学校提质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国际教育的积极性。优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学校学位配置,持续提升国际教育质量。
26.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在“三城一区”、朝阳区等重点医院,医院、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医院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发展国际医疗部,医院、医院、医院等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建设,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创新国际医疗服务结算方式,推进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合作。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设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建立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医院、医院等医院。
27.开发中医药康养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全市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搭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平台。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认证管理机制,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药产业集聚区,构建集保健、治疗、康复于一体的高标准中医药服务体系。谋划建设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区,设计打造5条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培育40个以上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涵盖中医药文化体验、药膳、温泉养生等服务内容。举办年度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对接会,通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8.扩大老年康养消费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制定出台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打造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城郊养老服务协作体、京津冀蒙养老服务协同体。依托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推进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推动市级重点商圈适老化改造,发展老年用品市场。
(七)会展消费扩容提质行动
29.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推进新国展二、三期和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周边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功能,打造组团式会展综合体,提升本市大型国际展会承载能力。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配套功能,推进北京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现有场馆硬件设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丰富设施功能,优化场馆服务,提高运行效率。推动腾退空间、老旧厂房以及存量商业设施转型利用,建设专业特色场馆,满足特色会议、小型展览对场馆的个性化需求。完善会展运营管理机制,简化会展审批流程,为参展主体提供便利化服务。成立专业化会展联盟,打造国际会展旗舰企业,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市场主体办展办会。
30.提升品牌展会辐射带动效应。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持续提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展会论坛的影响力。支持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品牌展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积极培育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领域的展会项目,促进相关领域新产品、新模式落地。鼓励本市企业、行业协会等办展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知名机构及会展企业合作办展,聚焦解决展会成本等问题,吸引国际品牌展会来京举办。充分利用筹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的契机,争取展品通关便利政策及展期内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并长期实施。加快会展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会展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效利用医美、康养等领域的展会平台,加强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接,吸引其在京落地。
(八)现代流通体系优化升级行动
31.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商贸物流设施落地,推进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大兴京南、平谷马坊等物流基地提质升级,推动昌平南口、房山窦店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顺义大孙各庄智慧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按照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推进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到年,力争形成批发市场布局合理、实体零售网点全面覆盖、线上线下融合、高效便利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新发地蔬菜交易楼和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一期建成开业,启动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二期、新顺义市场、新昌平市场等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32.优化流通网络布局。推动《北京物流专项规划》加快落地,在交通便利的节点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完善生活必需品流通领域“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物流网络,提高城市配送保障能力。织密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支持各区打造便民商业综合体,整合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点等服务功能;探索在社区设立移动餐饮售卖车、智能厢式便利设施、蔬菜直通车等非固定设施。在CBD、中关村、首钢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商务区等区域试点无人配送,先行打造5至10个无人配送示范区,探索形成无人配送车、智能快件箱、共同配送站、线下自提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末端配送服务体系。
33.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积极争取国家免税店创新政策在京先行先试,推动建设特色鲜明的市内免税店,丰富扩大口岸免税店商品品类和规模,提高离境提货便利度,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免税店增设国货精品销售专区,拓宽优质特色国潮商品销售渠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扩大“网购保税+线下自提”业务规模,支持跨境电商体验店、海外仓和保税仓建设,提升跨境消费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范围。
34.提升流通配置服务能力。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国内外并购重组,构建畅通的国际商品采购渠道。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境外采购经验、全球议价能力、熟悉首都消费市场特点的优质买手团队。试点扩大中高端日常生活消费品、高科技消费品进口。积极争取平行车进口试点,拉动本市及周边地区中高端进口汽车消费需求。推动实施二手车交易买卖双方网签过户、二手小客车交易周转指标等措施,优化二手车交易流程,促进二手车消费。支持企业对标“同线同标同质”标准,鼓励出口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支持“双自主”企业自主创新,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发展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完善营销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头部品牌企业建设国际营销服务网点,通过云服务实现远端诊断、维修等售后功能。
(九)消费环境新高地创建行动
35.营造国内一流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推进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和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迭代升级。加强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配套政策研究,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发挥独角兽企业作用,带动更多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影响力的项目在京落地。强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关键要素开放,深化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国际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鼓励外资在消费升级相关领域加大布局,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新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和培育国际化、复合型商业运营、供应链管理、时尚设计、消费服务等领域专业人才,对急需紧缺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加大引进力度。研究优化大型活动审批流程,制定提升消费活动审批时效性和便利性的具体措施,探索建立“一窗受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效便利的一站式政务服务,降低市场主体举办活动成本。开通传统商圈、传统商业设施等重大商业项目建设改造审批“绿色通道”。推广CBD商圈改造提升模式,到年,完成全市重点商圈改造提升工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企业结合城市更新盘活老旧厂房等设施,开展特色化、普惠性商业经营。保持全市商业用地规模基本稳定。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按标准配齐商业服务设施,根据街区商业配置指标设置商业服务网点。老旧小区要参照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配齐各类商业服务网点。
36.打造配套完善的服务环境。积极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扩展国际航线网络,优化国际航班中转衔接流程,建设丽泽城市航站楼和市内微型值机点。统筹利用铁路资源,规划发展市郊铁路,构建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区域快线体系。推动铁路与城市交通信息共享、安检互认,实现一体化便利换乘。优化重点商圈地铁线路布局,完善夜间交通线路,加强周边公交、出租车接驳,引导网约车平台增加重点时段车辆调配,推进重点商圈及周边区域智慧交通引导系统改造提升,改善停车环境和秩序,畅通城市交通网络。支持在机场、火车站、重点商业区、大型旅游景点设立外币兑换点和外卡消费终端,推进境外人士境内移动支付服务试点和扩围。完善出入境、医疗保障、应急救援等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咨询及服务国际化水平。加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商务旅行卡等项目推广力度。规范使用公共场所国际化标识,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推动便利化服务设施改造,提供咨询服务、微型医疗箱、共享充电等便民服务。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研究提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服务标准。培育消费新职业人群,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国际语言、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打造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通过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推广、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宣传推广、服务质量评价等活动,提升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
37.打造诚信创新的监管环境。大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推广事前告知承诺、事中分级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深化“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落实“一照多址”改革措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试点区域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前店后厂”“免洗快剪”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市场主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强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推行“放心餐厅”等公开标识制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对标国际惯例,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申诉和联动处理机制,优化入境游客消费维权机制,开通入境游客维权绿色通道,畅通消费者投诉热线,力争实现投诉全处理、全回访。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惩治力度,规范消费市场经营秩序。在市级重点商圈开展“条块结合”综合执法试点,由商圈所在辖区管理机构或属地街道、乡镇统筹协调公安、城管、消防、市场监管、应急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监督,提升商圈综合执法能力。
(十)消费促进机制协同保障行动
38.加强组织协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建立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各区建立区级工作机制。加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深入调研、全面梳理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堵点,统筹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难点问题,系统谋划政策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动态补充重点项目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做好项目落地服务保障。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机制,鼓励企业稳增长,培育一批高水平企业。探索建立市级商圈统筹协调机制,整合产业资源,在用地保障、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39.加强监测评估。遴选综合反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水平的核心指标,完善相关统计制度,构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数据指标,加强数据联动共享,增强数据代表性和准确性。及时开展监测分析,定期形成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作为评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基础,指导市相关部门和各区抓重点、补短板,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体系,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40.加强宣传推广。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整体宣传方案,协调中央媒体,调动市属媒体,用好新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宣传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创新对外宣传推介方式,用好境外媒体资源,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借助国家对外交流活动、大型专业展会、国际赛事等全球影响力平台,加强消费品牌策划。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著名旅游城市深化交流合作,开展旅游和消费市场海外营销。持续优化市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消费在北京”板块,全方位展示北京消费品牌。加强创新案例归集,形成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创新试点经验,做好复制推广,努力打造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