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年人衰弱一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综合 [复制链接]

1#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身体衰弱。近日,有文章指出,衰弱是一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综合征,并可致心血管疾病恶化和预后变差。

什么是衰弱?

导致衰弱的病因有很多,并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存在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根据衰弱涉及的功能领域可将其分为生理衰弱、认知衰弱、社会心理衰弱和营养衰弱4种。

1.生理衰弱

生理衰弱是指由于年龄的增长,多个生理系统的储备和功能下降,导致脆弱性增加,从而使应对日常急性压力的能力受到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理衰弱定义为一种临床上可识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年人应对日常或急性压力的能力受到损害,因为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储备和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下降带来的脆弱性增加。

2.认知衰弱

认知衰弱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患者,由身体因素引起的异质性的认知障碍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存在身体虚弱和认知障碍,而且由认知衰弱发展为明显痴呆的可能性会增加。

3.社会心理衰弱

社会心理衰弱是指处于失去或已经失去社会和一般资源、活动或能力的连续状态,这些资源、活动或能力对满足人生中的一个或多个基本社会需求来说很重要。这种衰弱使人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如身体、心理、社会)出现损失,并增加了不良后果发生的风险。

4.营养衰弱

营养衰弱是一种常见于脆弱的老年人的状态,其特点是体重突然大幅度下降,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肌肉疏松症),或生理储备的基本丧失,使个人容易出现残疾。

衰弱和心血管疾病有什么关系?

衰弱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并发症增多、门急诊就诊和住院次数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病死率高等。

1.衰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衰弱可使稳定型心血管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发生的风险增加2倍以上。与无衰弱的老年人相比,中、重度衰弱的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2.衰弱可使心血管疾病加重

衰弱患者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败血症、肺炎和肾衰竭的概率比无衰弱患者大,且术后并发症也增多。此外,衰弱可导致心肌梗死反复发作。与无衰弱的心力衰竭患者相比,衰弱前期患者的急诊就诊风险增加60%,住院风险增加65%。

3.衰弱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有研究显示,步速减慢(男性≤1.50m/s,女性≤1.35m/s)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3倍。步速是简单而强有力的生存预测指标,当步速每增加0.1m/s,老年患者的生存率就会提高10%。

如何预防衰弱发生?

衰弱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通过积极的身体活动、药物、认知、营养和心理社会干预来预防衰弱;二级预防是指逆转衰弱前状态,延缓向衰弱继续进展;三级预防是指改善衰弱患者的生存质量。

1.加强营养

很多老年人在饮食上都存在误区,认为清淡饮食就是素食,加上消化功能不好,大多以“粥+咸菜”的饮食模式为主,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事实上,清淡饮食指的是低盐、低糖、低油的饮食,但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摄入充足,尤其是要注意补充富含亮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混合物,以改善衰弱状态。另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能够增强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并能预防跌倒、骨折,改善平衡功能。

2.增强运动

规律、适量的运动对维持大脑、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骨骼肌等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方法。运动不仅有利于锻炼肌肉、增强肌力,而且有益于提高机体的兴奋性、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由于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较为缓和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拳等。

3.药物治疗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都是衰弱发生和发展的促进因素,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目前,有研究显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可降低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二甲双胍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一些观察研究报告了二甲双胍可改善衰弱状态。但应用这些药物前应咨询专业的医生和药师,切勿自行服药。

中医在衰弱的调理方面可能略胜于西医,老年人可服用一些补气、补血、补肾、强筋健骨、健脾养胃类的药方,对于衰弱的预防和调理或许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