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传染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论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内涵扎实推进成渝 [复制链接]

1#

进入新时代,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城镇空间的主体形态。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并研究,明确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长远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对优化我国改革开放布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正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结合不同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非均衡梯度发展战略,到本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在前期量变积累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发生重大变化。从发展要求上看,必须尽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从发展阶段来看,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引领,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从发展动力来看,必须顺势而为,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建设和人口承载能力,尽早构造下一步区域协调发展的源动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将对我国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历经打基础、补短板、建平台阶段,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当前,西部地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继续推进西部地区由均质性平衡的基础发展向重点区域优化发展和引领发展转型,既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西部国土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增长潜力最足,是引领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核心引擎,是我国经济政治战略大后方,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国家高度重视成渝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若干推动成渝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复制其他地区的做法措施,需要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需要反映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对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照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和发展要求,成渝地区作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规模不大。年,成渝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3万亿元,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21.2万亿元)的26.6%,京津冀城市群(8.5万亿元)的66.2%,粤港澳大湾区(10.9万亿元)的51.7%。二是产出水平不高。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年,成渝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85万元,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9.41万元)的62%,京津冀城市群(7.54万元)的78%,粤港澳大湾区(15.32万元)的38%。三是城市化水平不够。年,成渝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53.5%,分别低于长三角城市群(66.3%)、京津冀城市群(65.8%)和粤港澳大湾区(85.3%)12.8、12.3和31.8个百分点。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演进规律,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加速集聚发展阶段。

同时,成渝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在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机制仍比较脆弱,以邻为壑、各自为政,公平无差别化进入的市场和行政性壁垒以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存在,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二是内部城市空间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除了重庆和成都外,缺乏一批经济规模在亿级、城市人口在万级的大城市支撑,城镇体系呈现一种中部塌陷的哑铃型结构。三是成渝双城正处于集聚发展、向心发展的加速阶段,区域各个行政单元对资源及产业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恶性竞争,背向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四是长期以来,部分人士对成渝在名号称谓上到底谁应排在前、谁应排在后长期开展无休无止的“口水战”,伤害双方发展的感情基础,给成渝一体化协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这些差距、问题和挑战,是区域发展在一定阶段中必然会出现的“症状”,必须科学应对并通过发展的手段加以解决。

从成渝地区所承载的发展使命、面临的竞争环境和所具有的发展基础来看,不宜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东部沿海较为成熟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扩量提质的发展新路。成渝地区由经济区向城市群,再向双城经济圈谋划升级,是对前期成渝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继承和进一步深化。

成渝地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继续大力增强重庆、成都双城的经济集聚力、辐射力,通过做大两个中心城市的规模能级,优化两个中心城市的质量结构,推动两个中心城市相向发展、融合发展,极大地释放出“头雁”示范引领效应。以城促圈、以圈带群,这是推动成渝地区最终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一体化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促进成渝地区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有效提升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位势,是两个中心城市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是有利于提升成渝地区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位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明确为国家战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并研究,并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定位,部署了七项重点任务,极大地凸显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不同于其他地区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殷切希望。

二是有利于更好地统筹解决成渝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内其他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经验表明,建立区域在更高层面的统筹发展机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成渝地区正处于松散型经济圈发展阶段,分割化行政区域在利益诉求、分布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发展进程的不协同,会对统一经济圈的形成造成巨大制度性阻碍。由中央推进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跨行政区域进行发展目标和路径统筹,后期并有可能设立更高层面的统筹机制,将会极大地从制度层面平衡资源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矛盾,化解发展中的冲突,降低内外部环境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尽可能实现交易成本最小的发展均衡。

三是有利于成渝地区更好地集聚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客观上需要自我完善提升造血机制与强化外部输血相结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给成渝地区提出了“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向外界清晰地传递了成渝地区将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信号。这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看好成渝地区发展的信心,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集聚和整合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核心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两个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推进双城经济圈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成渝两地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如何唱好“双城记”,推进一体化,有如下建议:

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成渝两地要进一步树立“一盘棋”意识、谱好“协奏曲”,进一步围绕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出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经济圈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立足成渝地区综合比较优势,尽快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核心引擎、我国经济政治战略大后方、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组建“双城经济圈合作办公室”,作为协调深化各领域合作的常设办公机构。尽快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由成渝两地共同研制推进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深度协作。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际机场群、货运机场群和通用机场的分工与优化布局,共同打造西部国际级机场群和国际化航空门户枢纽;进一步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共同向国家争取加快推进成渝地区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沿江高铁等干线高铁项目开工建设,提升核心城市高铁枢纽成环能力;加密双城都市圈高速路网密度,完善经济圈内各级城市的铁路网和高等级公路网联系,提升城际互联互通水平;推进重庆、成都两地高铁、城际和地铁网的无缝衔接与公交化一体运营,实现成渝地区居民更加方便快捷通勤,打造半天生活休闲圈。

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深度协作。成渝两地要积极争取国家一批大科学基础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基地、国家实验室入驻重庆和成都科学城,支持两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向国家争取央企下属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研究机构,支持成渝两地高校组成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科学攻关;支持成渝两地共同设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打造服务于两大城市的开放便捷高能级众创空间,推进以面向产业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

提升中心城市关键核心功能。积极发挥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作用,与成都一道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打造面向亚欧的国际贸易物流高地。推进重庆、成都共同打造成渝地区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风险投资中心等,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来成渝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机构,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

推进共建更高层面合作开放体系。推进成渝地区共同打造体现国际惯例和水准的营商环境。建立成渝地区协调一致的营商投资政策体系,共同发布投资负面清单,避免区域恶性竞争。推动成渝地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合作,促进跨关区保税货物流转便利化。积极发挥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果园港作为国家一级口岸的作用,推进长江上游地区统一的多式联运体系形成。

推进双城经济圈的深度空间融合。积极推进重庆向西与成都东拓相向而行。在重大产业布局上,做好协调和互补,共同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价值链,并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在基础设施布局上,强化高铁和轨道交通有机衔接,推进区际路网最优效率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区围绕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扩大核心区空间范围,提升中心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集中度。在对外合作上可分别将周边县市纳入重庆、成都都市区统筹规划与生产力布局的范围考虑,加强与上述区县在资源利用、产业共构和市场开发的联动机制建设,强化中心—腹地的良性互动关系。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重庆城市提升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