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加强数字化融入,推进实体设备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创新实验实训平台,实施场景浸润、职场育人,助力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对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群。聚焦岗位群最新变化,校企合作设计认识实习、专项实验实训、综合能力实训、岗位实习等层级实践项目,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形成了“价值积累贯穿、职业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开发涵盖三维建模机械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综合自动控制、工业网络、PLC技术、机电协同技术、5G通信、机器视觉、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应用、网络安全等领域实训项目,完善了对接机械设计、生产规划、工艺配置、加工制造、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技术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升了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能力。
二、打造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实训平台
打造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开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样板。学院以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校企共建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纺织服装工业4.0数字化车间等“四基地、四中心、一车间”实验实训大平台。建成了集实习实训、1+X证书实施、技能培训与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技能大赛训练、实训项目研发、实训标准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设计按照工作岗位群能力要求,依托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国家级服装服饰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开发个适应产业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实训项目,满足学生技术技能训练要求。依托实验实训大平台,校企共同构建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国培、省培、教师企业实践等方式,培养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基地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个;拥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技术技能大师、省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高水平产业教授等30余人,满足了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要求。着力深化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出台《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实训基地7S管理制度》《实验实训室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
三、创新“德技融合、虚实结合、三阶递进”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德技融合、虚实结合、三阶递进”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技融合:坚持德技融合,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创新意识和实业报国情怀;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虚实结合:以山东省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理实一体的场景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问题,采用信息技术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建设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工业4.0智能控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施真实场景教学、虚拟仿真与真实场景结合、虚拟仿真三种形态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阶递进: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按照岗位实践能力递进规律,构建基础技术技能训练、专项技术技能提升、综合技术技能应用逐步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融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标准、岗位技能标准等,建立项目式、任务式、开放式等不同类型技能考核题库;采用项目实践技能试题库测试、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等多元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应用和解决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