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市江北新区诞生并砥砺奋进的5年。5年来,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实力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六位。一座人口超万人,经济总量近亿元的现代化、国际化江北新主城,正在扬子江畔强势崛起,南京拥江发展、协同并进的战略构想初步变成现实,江苏省创新策源地、区域增长极作用不断凸显。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江北新区发展的热点话题,专程采访了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辐射周边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导报:“十三五”时期,是江北新区成立并快速发展的5年,这5年的主要成绩是什么?罗群:新区成立以来,聚焦“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积极投身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作出示范。去年8月,自贸区南京片区获批,再次为江北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将新区的对外开放推向全新高度。面对这一重大发展“风口”,我们放眼全球“朋友圈”,率先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率先与上海浦东新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牵手”合作。我们率先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现跨省协同,宁淮特别合作区开创了全省区域合作新模式。南京北站、西坝港、长江深水航道、长江五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更加凸显江北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战略地位和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导报: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如何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罗群:江北新区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沪铁路的交汇处,区位优势独特,既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还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江北新区对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一直发挥着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对苏北、安徽等区域溢出效应明显,辐射带动的区域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万人。新区积极推进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促进高成长性企业布局,形成了由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新型都市工业等新产业构成的“研创经济”力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既要实现各区域之间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协调,也需实现创新群落中“政产学研介媒”等主体的有机协同,还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个环节连通并产生耦合效应。新区就是通过区域之间创新行为的互动一体化、创新主体的行为一体化以及创新环节的连通一体化,来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意义上带动辐射效应。中国经济导报: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发展情况各异,如何对标对表其他新区?和其他新区开展了哪些合作?罗群: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自年批复以来,南京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成立5年多来,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综合实力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居第六,人口净增近百万,经济总量超亿。江北新区牢牢锁定“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深入对标浦东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两城一中心”,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关键要素,推动新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紧盯“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目标,力争到年,江北全域GDP跃过亿元台阶,综合实力跻身国家级新区前四位。年12月,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在制度创新探索、产业地标培育、创新高峰共享、金融服务一体化、数据互联互通、干部交流六大方面加强合作。年1月,江北新区与西咸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产业转移精准对接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贸易、投资、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江北新区经常性地开展与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和西咸新区、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的调研交流,探索合作空间,实现合作共赢。中国经济导报:江北新区瞄准最高标准建设南京自贸片区,在同批次获批的19个自贸片区中,首个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江北新区和自贸区是如何相辅相成的?罗群:5年前,江北新区获批为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5年来,围绕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发展定位,江北新区高速高效地集聚了国内外高端的人才、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年8月获批设立,规划实施范围39.55平方公里,地处江北新区核心区域,既是江北新区打造南京新主城的核心区,也是新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南京片区依托新区既有的良好基础,又突出自贸的创新特色,开启了“双区叠加”的发展新征程。“双区叠加”首先表现在发展定位上。国家赋予江北新区的定位是“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这与南京片区的“两区一平台”定位紧密衔接,高度融合。江北新区通过5年的努力,在“三区一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为南京片区“两区一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指引,也夯实了基础。“双区叠加”其次是体现在产业发展上。自贸区南京片区获批后,以自贸区特有的优势,进一步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创新禀赋,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实现再提升。比如,成立了EDA创新中心,努力破解集成电路设计面临的“卡脖子”难题;设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生物医药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满足创新药物与精准医疗技术的研发需求;成立了数字金融研究院,搭建了全国首个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平台。“双区叠加”最后是反映在改革创新上。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改革平台作用,聚焦自主创新与产业链提升双向驱动,积极推动相关改革试点在南京片区先行先试;另一方面,也积极借助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平台功能,推动更多含金量高、首创性强的创新经验在新区、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产业基础高级化现代化产业链中国经济导报:江北新区在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是如何做的?有哪些产业链是全国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十四五”时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补链?罗群:近年来,新区聚力“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建设,经济发展持续向好,5年GDP总量实现翻番,年GDP达亿元,增长9.7%,主要指标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全市,现有高企超过家,新型研发机构超过家。“芯片之城”布局以IC设计为核心,重点发展光电芯片、车联网、CPU/MCU、人工智能和EDA五大领域。依托台积电“生态圈”,推动EDA设计等核心领域自主可控,集聚上下游企业多家,形成设计、制造、封测和设备材料等产业链闭环。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基地、龙芯自主创新产业园等落地建设,芯华章中国EDA创新中心成立,补齐国产EDA数字验证短板。年全产业链收入超亿元,增长63%以上。“基因之城”集聚基因测序、精准医疗、大分子药物研发、脑科学、医疗器械、医院等创新资源,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化的国家级试点,建成年测序能力超50万人次的亚洲最大基因测序基地,加速建设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达30%以上。“十四五”期间,江北新区将积极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片之城”。如以IC设计为核心,着眼光电、车联网、CPU/MCU、人工智能和EDA五大领域,重点围绕先进工艺制程、AI技术、超低功耗技术等,开展新一代EDA工具研发,积极推进国际、国内EDA龙头企业集聚,大力培育EDA产业集群。打造基于国产芯片供应链体系的“内循环”生态。以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需求为牵引,面向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高铁、超高清视频等重点场景,以系统级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动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加快建立适应国内最终需求的集成电路供给体系等。建设引领国际产业创新前沿的“基因之城”。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围绕重大疾病、人口健康与老龄化、药物研发关键问题、中医药传承创新、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省重点专项。二是引导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建设。三是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四是创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与集中监管模式。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基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南京综合细胞资源库与细胞制备中心,搭建新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CDMO服务平台,布局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抗体药物、免疫细胞治疗、靶向药物技术领域等。中国经济导报:“十四五”期间,江北新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有哪些?罗群:“十四五”期间,江北新区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先导区”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四个之城”,即:以高标准打造现代化先导区为引领,加速将南京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幸福之城、开放之城。到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达到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0家;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地标产业达到亿元规模;全力冲刺国家级新区四强,推动新区能级再跨越。——创新之城更出彩。力争经过5年努力,集聚新型研发机构家以上,质效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值再上台阶,集聚创新型人才1万人以上,以创新质效争一流的硬气,敢亮剑、善冲刺,在全国国家级新区、开发园区中跻身第一方阵,让创新之城品牌常青。——未来之城更融合。把“产、城、人”的协调共生、融合发展作为未来城市竞争的制胜法宝,使智慧城市、精明增长成为新区发展的守则,聚力打造一座可阅读、能漫步、有品质、存温度的国际化新城,成为代表南京参与全球未来竞争的第一主城、第一先锋。——幸福之城更宜居。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让民生的“奶酪”同步,使新区群众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转变,出行能够“一站式直达”。——开放之城更开阔。未来5年,我们将以自贸区成为全国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为机遇,使南京自贸片区成为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地,年新增市场主体1万家以上,在探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转型发展的“江北现象”和代表江苏引领全球创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