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面对规模庞大的东莞教育,撬动和盘活它的支点又是什么呢?东莞教育规模之大、增长之快,是社会有目共睹的。在学校结构上,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规模超过公办,其中民办学校数量是公办的两倍之多,民办学校在校生数接近公办的两倍。
这个数据背后也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源动力——怎样缩减民办学校和优质公办学校的差距,怎样提高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怎样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东莞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
面对问题,东莞教育人从不回避,而是善于从根源上梳理和把脉,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根脉。
近年来,互联网以创新、开放、共享的优势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也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契机。“互联网+教育”如同一个支点,以其“共享”的天然属性,指明东莞教育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创新路径。
共享,是东莞教育“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东莞将“互联网+教育”定位到战略高度,建设教育信息化“环境”、打造教育信息化“慧平台”、整合教育信息化“慧资源”、深化教育信息化“慧应用”成为重要内容,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撰文:王慧
“慧环境”打通“最后一公里”
加快学校“数字蝶变”
“要想富,先通路。”这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是发展的至上法宝。网络服务好比高速公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也离不开高速、可靠的网络服务作为支撑和保障。
打好“慧环境”的第一根桩,使教育网络服务到达“最后一公里”。东莞市教育局超前规划部署教育城域网提速升级工作,为学校提供高速、可靠、全覆盖的网络服务。目前全市已有个单位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小学校校园网建成率为94%,并逐步实现统一实名登录认证的校园WiFi全覆盖。横向对比其他省市,东莞教育网络服务的速率、可靠性、覆盖程度等指标都达到省内外领先水平。
为实现运行全程和网络信息安全,东莞市教育局实行强有力的统筹化管理,既保障了实施的全面和高效,又创新管理机制,极大节省了管理成本。
年,东莞率先建设全省第一个教育网站集群网,目前有多个学校的门户网站加入集群。年率先建成省内第一个地级市教育云,教育云划分为市级云和学校云,为各类学校提供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系统集中托管服务。在有高效、高速和安全的网络环境的大前提下,东莞在“慧环境”建设过程中,还格外重视为薄弱民办学校赋能,以奖励补贴的形式提升薄弱民办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带动全市公办、民办学校设施设备均衡发展。
据统计,年至年,东莞市财政对所民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奖励。截至今年上半年,东莞共对所民办学校的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已奖励85所民办学校共计万元。
此外,前期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近套优质课堂自动录播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形成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各级财政配套投入更新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
“我们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石碣镇教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完善教育网络及硬件设施建设,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良的信息技术环境,全镇%的公民办学校以光纤方式接入了东莞教育城域网,建立了校园网;%的公民办中小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进班级,部分学校配备性能良好的交互式电子白板。
以大朗镇为例,年投入多万元,打造高配置信息化智慧校园。全镇学校有多媒体阶梯教室29间,自动录播室17间,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室间,多媒体教学平台进班级比例达%。深化慕课实验,平板电脑教学实验班实现全镇公办学校全覆盖,3所民办学校也在试行中。
作为一所低收费的民办学校,长安镇振安中学可谓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的典型案例。目前,学校网络连教室、WiFi连课堂,学生平板电脑的持有率超过95%。该校创建了智慧课堂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提高了教学效率。
据统计,目前供全市师生使用的计算机配备充足,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的比例为91.3%,师机比达1:1,生机比为8.4:1。正是这种以服务为导向,升级改造教育信息化“慧环境”,为东莞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部门协同最大化
多管齐下构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东莞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是建立在松散的整合上,而是由政府来进行强统筹。东莞市教育局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
在推进执行的过程中,采用“1+N”的协同模式,即由一个总统筹,对应的细分领域指明对应的业务科室牵头执行。如教研室牵头推动教学应用,推进慕课工程,这也首创了全省第一个由教研部门牵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直指课程改革内涵深处。
事实上,这种规划统筹本身也是一种“共享”。政府可以集中全市优秀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建设优质资源、优化平台功能,达到最高的水平。还有一点尤其关键,建设统一的平台并统一应用,就能在使用过程中收集完整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以后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去年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落户大朗巷头小学。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了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名单,全国仅有40个区域入选,东莞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区域。
年,东莞被评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第一批平台试点。这为东莞教育与国家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实施推进过程中,东莞也相当务实且有章法,积极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实施途径。一方面积极融通国家资源体系这个大空间,另一方面根据东莞实际,展开一个接地气的小应用。按照“大空间、小应用”理念,构建了融合国、省、市一体化的“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汇聚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工具,满足各类人群所需。
在空间内涵搭建上,东莞围绕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慕课教育信息化工程、民办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程、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奖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五大工程构建展开。在应用设计上,东莞已经形成了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教育管理、教师发展、信息惠民五大体系的东莞教育服务平台。
可以说,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教与学的互动和管理,还是帮助家长对合法合规校外教育机构的甄别,应用类别非常齐全。业界观察人士表示,这种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国内还鲜有地市能做到,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慧平台”。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学习空间账号机构用户已开通超过个,个人用户万(含师生、家长),中小学开通率超过98%,空间目前总访问量超过万次。
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要优化教育大数据分析与治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东莞率先实现全市师生家长信息互联互通,赋予教育“共享共融”现代治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
为破解信息孤岛困境,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融合贯通。东莞市教育局在教育云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大数据池,逐步汇聚“慧平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并实现共享应用,并制定了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打通国、省、市、镇、校上下各级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
年,东莞已经成功实现与省教育厅和市直各部门共享平台,东莞也成为首个与广东省教育厅实现数据交换的地级市。市教育局还将基础数据开放给各镇街和学校,系统支持包括粤省事、